郝山头村位于梁山县城南部,东邻梁山,西邻水泊南路,南邻马振扬、独山,北邻张坊。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郝氏祖由南京随驾来此建村,因居梁山西山头,故名郝山头(山峰以郝得姓,村以山头得名)。全村人口3278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有梁、王、张、郝、郭、杨、刚、毛、马、黄等姓氏人员,以梁姓人员为最。全村耕地面积2120亩,山场面积600余亩。2009年12月21日被省旅游局公布为省级旅游特色村。
郝山头村坐落于水泊梁山风景区四主峰之一郝山峰脚下,历史文化悠久、遗址遗迹众多、风景秀丽,传说梁山好汉郝思文(绰号“井木犴”)在此把守并葬于此地而命名。至今,郝山头村内有三官庙、九圣堂、白蛇庙、山神、土地爷庙等,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到此祈福游览。村内保留着古老的民间技艺:手工纺织、刺绣、编织等,鲁锦织坊、石艺雕刻大院等百年老屋,体现了古朴的民俗民风。
古庙会,郝山头庙会始于清代,由村民祭祀各庙神灵兴起的,每年的农历的二月二十二,村民都自发的前来焚香祈愿、鸣放鞭炮、唱大戏。后来演变为物质交流大会,设有饮食市、木料苗木市、牲口市、日用百货市和唱大戏、扬琴说唱、山东快书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四里八乡百姓前来赶会,烧香,听大戏,百里以外客商来此购销物品做生意买卖,在鲁西南一带繁盛一时。
郝山头村是传统的武术之村,著名梅花拳十五世传人王清月曾在此开馆授徒,现有梅花拳武术弟子500余人,成立了老、中、少三代武术表演队,村内建有武术学校和演武大院,并有定期的武术、舞狮、斗鸡、斗羊等民风民俗表演,是远近闻名旅游特色村。
郝山头村借助水浒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了民俗生态游乐园、民俗旅游农家乐等景点。村中自然景观独特,林木繁盛,有五百余年的古槐树和百年皂角树,在这里不仅可以采摘品尝到山杏、柿子等天然水果,还可以亲身体验干农家活、吃农家饭、做农家人的感受,在梁王狩猎场还可以体验骑马射箭、狩猎等水浒民风民俗,是游客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
梅花拳武术大师杨军府
杨军府,1948年生,梁山县郝山头村人,梁山梅花拳第十七代传人,从小习武,一直在从事武术教练,曾四次上过中央电视台,门下的弟子遍布全国。近年来,谦称自己老了的杨军府回到家乡,当起了果园的“园长”,有了施展拳脚的新舞台,每天像水浒里守护菜园的鲁智深一样,练功护园两不误。每天他提刀巡园,并为慕名而来的武术爱好者传授武艺,乐此不疲。
三官庙
郝山头村三官庙,以供奉三官大帝得名。为明代庙宇,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来修葺多次。正堂为石墙、青瓦木缘结构,青砖衬之,前厦为拱型,堂顶为四梁八柱结构。房内遗留明代盘龙石柱两根,并雕刻记录一些人名和石工艺人,为明代典型石刻。2006年,树立“重塑三官神像碑记”。2009年9月,梁山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古属寿张县。
1937年,隶属寿张县第五区(后集一带)。
1941年6月,隶属昆山县五区(后集一带)。
1949年10月,隶属梁山县五区(驻凤山)。
1955年9月,各区取消数码序列称谓,改以区驻地命名,郝山头隶属凤山区。
195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设1镇和25个乡,郝山头隶属城关镇。
1958年8月,成立郝山头生产大队,全县撤销乡镇;9月全县建起7处人民公社,郝山头大队隶属“七一人民公社”(驻后集)。
1959年11月,全县公社名称改为以驻地命名,并将7处人民公社调整为10处人民公社,郝山头大队隶属“城关人民公社”。
1982年12月,城关人民公社改称梁山镇,郝山头大队隶属梁山镇。
1984年,郝山头大队改称行政村,郝山头村隶属梁山镇。
2000年12月,将梁山镇、前集乡、后孙庄乡合并为新的梁山镇。
2008年10月,村改居,郝山头村改为郝山头社区居委会;是年,从梁山镇划出18个行政村,设立梁山风景区行政管辖区,郝山头社区属之。
2010年7月,撤销梁山风景区行政管辖区,改为“水泊街道”,郝山头社区隶属水泊街道。
2021年10月,居改为村,郝山头村隶属水泊街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