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严慧荣
立冬的薄雾像一层轻纱,漫过景宁山城的鹤溪河畔,清冽的水汽裹着草木的清香,顺着蜿蜒的山路蔓延。我们驱车穿行在层林尽染的山道间,远远便望见畲乡鸿宾大酒店的身影——它依偎着古镇肌理,背靠苍翠群山,门前溪水潺潺,鸟雀蹁跹其间,二十余年的时光沉淀,让这座高星级金桂品质饭店,既透着规整的质感,又藏着畲耕文化的温润肌理。曾多次迎来国家领导人与各级政府领导的它,早已不是单纯的休憩之所,而是畲乡最具分量的文化地标,是打开畲族风情的一把钥匙。
第一章 山门开处:畲韵入建筑
车子缓缓驶入酒店停车场,3万余平方米的建筑群在暮色中铺展开来,16层主楼拔地而起,与5层裙楼错落相依,青灰的瓦檐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2亿多元的投入没有流于浮华,而是将畲族文化的基因,深深植入建筑的每一处肌理。2010年6月10日对外营业以来,这里的207间客房始终宾客盈门,1500多人同时就餐的宴会厅、31间各具韵味的包厢,还有棋牌室、健身房、瑜伽房等设施,将住宿、餐饮、会议与休闲熔于一炉,却又在功能之外,处处透着畲族的审美意趣。
抬眼望去,主楼的造型灵感源自畲族依山而建的悬山大屋顶,出檐深远,仿佛能遮风挡雨的畲家屋檐;外墙的石材与夯土肌理,复刻了畲族民居的石头墙与土墙,摸上去粗糙而温暖;靛青、土黄、青灰的色彩搭配,正是畲族蓝布衣、土坯墙与小青瓦的本色重现,在山水间毫不突兀,宛若从自然中生长而出。
主入口的设计更是点睛之笔:大门顶部是畲农斗笠的造型,竹编的纹理隐约可见,仿佛能感受到田间劳作的烟火气;下方两列四柱巍然矗立,柱身雕刻着畲族“雷蓝盘钟”四姓的图腾,线条古朴,寓意着畲族四大姓氏的繁衍与共生。站在门前,仿佛能看见畲民三公主与忠勇王的传说在风中流转,一瞬间,便与这座酒店、这片土地建立起了奇妙的联结。
踏入大堂,暖黄的灯光从木格窗棂间漏下,照亮了墙面的畲族彩带腰线——那彩带色彩斑斓,编织着畲族的图腾与祝福,蜿蜒如溪,恰是“泥墙小瓦夯土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畲居意境。脚下的地砖是青灰色的,模仿着青石板路的质感,踩上去沉稳踏实,仿佛在穿越一条时光长廊。
第二章 艺韵流转:非遗藏匠心
大堂左侧的畲艺馆,是一处让人不忍移步的秘境。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顶畲族凤冠,银饰流光溢彩,凤凰的造型栩栩如生,珠翠点缀其间,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旁边的展柜里,畲银锻造的手镯、耳环、项圈整齐陈列,镂空的花纹精致细腻,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芒,那是畲族银匠千锤百炼的心血。
畲族刺绣的手帕、背扇挂在墙上,针脚细密,色彩浓烈,红的似火,绿的如茵,上面绣着的花鸟鱼虫,灵动鲜活,仿佛能听见鸟鸣、闻到花香。还有一双双畲族布鞋,纳底的针线密密麻麻,鞋面绣着简单的花纹,透着朴素的温暖,让人想起畲族妇女坐在屋檐下,一针一线缝制衣物的模样。
“这些都是老手艺了,得让更多人看见。”工作人员雷金娟笑着介绍,酒店特意打造了畲艺工坊,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展演。我们到访时,正好遇上一位彩带编织传承人,她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着五彩的丝线,指尖翻飞间,一条精美的彩带渐渐成型。“畲族彩带是定情物,也是护身符,上面的图案都有讲究,”她一边编织,一边讲解,“这个‘盘长结’代表团圆,那个‘万字纹’寓意吉祥。”
畲族彩带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它早已融入畲族的血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着传承人熟练的手法,感受着丝线在指尖的流转,忽然明白,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这样鲜活地存在于生活中,在一针一线、一编一织中,传递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
不远处的“惠明茶苑”,藏着另一番韵味。茶苑取名自王旭烽笔下的茶乡意境,推门而入,茶香与木质的清香扑面而来。墙上挂着惠明茶的历史介绍:咸通二年,惠明和尚在南泉山辟地种茶,此后千年,这缕茶香便在畲乡萦绕;1915年,惠明茶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膺一等证书和金奖,让世界记住了这份来自中国畲乡的甘醇。
我们选了临窗的位置坐下,服务员端来一套素雅的茶具,沸水冲入茶壶,茶叶在水中舒展,一股淡淡的兰花香味渐渐弥漫开来。轻啜一口,茶汤清冽甘甜,顺着喉咙滑下,旅途的疲惫与心头的繁杂瞬间消散,只剩下山泉叮咚般的宁静。茶苑里偶尔传来畲族姑娘轻柔的歌声,与茶香交织在一起,让人恍若置身仙境。
第三章 烟火人间:畲味动舌尖
“民以食为天,畲乡的味道,都藏在烟火里。”酒店的行政总厨陈冰说,畲菜源自民间,是畲民长期生产生活知识的积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嘻盼将”畲味餐厅,便是体验这份烟火气的最佳去处。
餐厅的装饰极具特色:墙面是仿夯土的质感,挂着畲族的农具与竹编用品;桌椅是原木打造,透着自然的纹理;天花板上悬挂着五彩的彩带与灯笼,灯光暖黄,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这里复刻了畲族“山哈”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状态,让人仿佛走进了一户普通的畲家厅堂。
“来畲乡,一定要尝尝‘畲家十大碗’!”服务员笑着上菜,第一道便是“畲乡红曲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炖得软烂,裹着红曲的色泽,油亮诱人,入口即化,甜而不腻;接着是“香菇寮白斩鸡”,鸡肉鲜嫩多汁,蘸着特制的酱料,满口鲜香;还有“畲族腊肉”,咸香浓郁,肥而不腻,带着柴火的香气……
十大碗菜品陆续上桌,每一道都冒着热气,透着畲民待客的热忱。而最让我心动的,莫过于那碗畲乡粉皮。粉皮洁白透亮,裹着蒜蓉、辣椒、醋等调料,入口爽滑劲道,酸辣开胃。“这是畲乡百姓365天的最爱,”洒店副总潘根敏介绍,“就像四川人的茶、武汉人的热干面,一碗粉皮就是一种日常陪伴,也是游子心中最浓的乡愁。”
畲菜的显著特征是“野、鲜、咸、辣”,这与景宁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息息相关。深山里的香菇、木耳、笋干,溪水中的鱼虾,田间的蔬菜,都是畲菜的绝佳食材。酒店的厨师们坚持“探本溯源”,用细腻传神的刀工和熟练的烹饪技巧,传承并研发了“畲家十大碗”“畲乡十小碟”“畲家十冷盘”“畲乡十药膳”等一系列美食,将畲乡的风味与养生理念完美结合。
15楼的包厢则带来了另一番惊喜。走出电梯,廊道楼阁画栋、飞角重檐,仿佛置身古典园林;走入带露台的包厢,空间开阔通透,儒雅温馨的风格让人倍感舒适。站在露台上,晚风拂面,远处是连绵的群山,近处是酒店的园林景致,“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惬意油然而生。
这里的菜品兼具经典畲菜与高档瓯菜,一口“畲族药膳煲”,食材与药材的香气融合得恰到好处,温润滋补;一道“瓯江子鱼”,肉质鲜嫩,鲜而不腥,透着江南水乡的韵味。美食入口,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体验——每一道菜背后,都藏着畲乡的风土人情,藏着畲民的生活智慧。而这里,也成为了浙江“百县千碗”的发祥地,让畲味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四章 栖居山水:文脉润心田
“中国人对于栖居之所,最看重的是融于景、安于心。”酒店的客房区域,完美诠释了这一点。整个客房区域以畲族彩带文化为灵感,在空间与软装细节中,勾勒出在地文化的独特韵律。
推开客房的门,暖黄的灯光映入眼帘,让人瞬间卸下疲惫。床头的背景墙是彩带编织的图案,柔和而雅致;窗帘的纹路模仿着畲族蓝布的靛青肌理,透着自然的气息;桌上摆放着一件小巧的畲银摆件,精致可爱,为房间增添了一抹亮色。房间的家具都是原木打造,线条简洁流畅,既保留了自然的质感,又不失现代的舒适。
站在窗边,透过玻璃可以看见远处的群山与近处的园林,山水相依,绿意盎然。阳光洒进房间,落在地毯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让人仿佛置身山水田园之间。酒店的客房既有现代休闲的安逸与舒适,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文化主题,让人们在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回望山水、回归自然,为住房的客人增添了别样的消费体验与情趣。
除了舒适的住宿环境,酒店还打造了丰富的民俗互动活动,让宾客能够沉浸式体验畲族文化。清晨,酒店的广场上会举行迎宾礼,畲族姑娘穿着漂亮的民族服饰,手捧彩带,为每一位到来的客人献上祝福;用餐时,会有上菜秀与敬酒歌,畲族小伙姑娘们载歌载舞,歌声嘹亮,舞姿热情,一杯杯香甜的米酒,盛满了畲民的热忱;午后,还可以参与彩带编织、畲族传统趣味体育等活动,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畲族文化的魅力。
我们参与了一场彩带编织体验,在传承人的指导下,笨拙地学着编织。虽然最终的成品并不完美,但过程中的专注与快乐,却让人难以忘怀。傍晚时分,酒店的广场上燃起了篝火,畲族姑娘小伙们拉起客人的手,围着篝火跳起了民族舞蹈。歌声、笑声、音乐声交织在一起,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那一刻,没有陌生与距离,只有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美好。
离开的那天,天色晴朗,鹤溪河畔的水汽已经散去,阳光洒在畲乡鸿宾大酒店的瓦檐上,泛着温暖的光。回望这座酒店,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畲族文化的载体——这里有建筑中的畲韵,有工坊里的非遗,有餐桌上的烟火,有客房里的安逸,更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寻味畲乡,寻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文化的温度,是心灵的归宿。畲乡鸿宾大酒店,用二十余年的坚守,将畲族的文脉与烟火,融入每一处细节,让每一位到访的客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畲乡的魅力,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而那份藏在山水、非遗与美食中的畲乡韵味,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头,久久不散。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