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来到白圩镇的不孤村,不孤村名字听起来就有点特别,所谓独特之处必有其有趣的故事,而不孤村就是个充满神奇故事的地方。起名不孤村的人必有它的独到之处,更有其内涵极高的文艺修为,更是个文化水平较高的学者。不孤村明清时期出过众多的庠生、秉生、贡生和武举,近代更有200人受过高等教育而被称为“岭南状元村”。
白圩前往覃排的路边有座凉亭,地图上标地叫“缚龙楼”。缚龙两字出自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缚住苍龙,古代指的是抓住皇帝。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缚住苍龙指的是手握长缨枪,什么时候才能打倒蒋介石反动派。缚龙楼横跨引水渠而建,水渠是上世纪60年代抗旱水利工程,源头清水河,尽头狮螺河,引水渠犹如长龙,缚龙楼横跨引水渠,好比做是擒住这条长龙搬。
缚龙楼往上第一个路口就是进入不孤村,不孤村是白圩镇高长村管辖下的自然村,户籍人口600余人,除了内嫁,村民都以周姓为主,也就是说不孤村的男丁大部分姓周。同时也有少数潘姓和蓝姓人家,未来还有其它姓氏落业的也有可能。不孤村未来还有其它姓氏落业的可能也有,那就是入赘带来的姓氏。不孤村人杰地灵,不仅上林县少有的富裕村,更是一处人杰地灵,盛产文人的地方,招上门女婿旺丁也不是不可能。
不孤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落业始祖周长树,白圩安桥村人。周长树有两兄弟生活在安桥村,周长树是个见识多广的文人,又苦于满身博学无觅处,于是找来地理先生求解。地理先生查看安桥村的周宅,认为此宅不宜两兄弟共住,要让周家后人有仕途之人必须迁至它处。周长树来到笔架山脚下造村,此地方圆数十里内仅有蓝姓和潘姓人家而称之为孤村。周长树来到孤村落业,随着周姓人家相继前来定居,周长树认为孤村人口众多并非孤独村庄,于是在孤村前面加个不,因此就有现在的不孤村。
汝南门建于清代,明清时期匪患猖獗,不孤村是外来户,而且又是相对较富裕,经常遭到地方土著蛮匪光顾,为保护村民安全而修建城池,若不是上世纪60年代兴修水利,不孤城池可能还保留下来,而今只留下汝南门。汝南门两边还有相对较文艺的对联,展现出了不孤村村民勤劳耕作又勤奋好学,重教崇学的风尚。不孤村整个清朝共出过庠生、秉生、贡生和武举共计20多人,清朝光绪年间还出过一位进士。
周泰在光绪年间考中进士,清朝官场腐败而不愿当官,两袖清风的返回不孤村创办书院,教授村民子弟,为不孤村培养人才。后山的鼓岩书院就是周泰教书育人的地方,现已列入文保单位。“岭南状元村”,从明朝至今不孤村并没有出过状元,称之为状元村或许有点夸大,科举考试考中最高的也只有周泰的进士,而被称之为“岭南状元村”的则是解放后的事情。
不孤村注重文化教育,自解放以来全村就有200多位受过高等、中等教育后生,其中有20多人到北大、清大等高学府接受教育。当然有几位是特殊时期的选送生,说到选送生就有点好笑。经济计划时期,国家注重第一产业,我们村响应国家号召,所有人都以务农为主,国家招工人每个村都有名额,工人名额则送给不成活的懒人。国家招收选送生,村里则选送名额给有点文化而手捉的年轻人,倒是文化高手勤快的年轻人留在农村干活。不知当年的选送生,不孤村跟我们的情况是否一样。
不孤村全村只有86户人家,其中就有76个“状元户”,也就是说几乎每一户人家就有一名大学生,甚至一户人家有2、3名大学生,剩下的中专生都不包含在内。中专生,或许对等现在学历有点低,但放在80、90年代那就是端上铁饭碗,现在的大学生都不如以前中专生混得好。不孤村外工作的有参加过原子弹设计工作的工程师,有出国工作的专家,有留学的学子,有教师、副教授、高级经济师、高级农艺师、国家二级导演。当中最有名的人是新中国研制原子弹成功发射先进工作者周大观。外国工作的专家就不吹了,要是国家委派的值得赞扬,要是在国外工作加入外国国籍的专家不羡慕,国家培养人才不容易,跑到国外去发展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村口的大榕树是不孤村学子升学庆祝的地方,快开学的时候不孤村的孩子都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升学宴。考上清华北大或者国家重点大学的孩子胸带红花,村长亲自高举红旗,全村村民欢送学子到路口,据说还在路口放上万响的鞭炮弄个好彩头。不孤村目前户籍人口为600多人,其中就有200多人是大学生,也就是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200多大学生也仅是目前的,往后还出多少个大学生就不好说了。
上图是不孤村小学,不孤村也跟很多农村一样,年轻人都不怎么给力,人口繁殖能力跟不上导致适龄儿童减少,学校也跟着停办了。不孤村的学童之所以升学率这么高,凭借的就是这片文艺氛围浓厚的土壤,要是离开不孤村这片土壤,学童能否保持如此高的升学率,要是仍旧保持高升学率,想来应该是基因遗传了。不孤村现是上林县重要的乡村文旅基地,有机会前来走走也不错,预祝大家旅途愉快。茶后文,谢谢阅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