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说来就来了!
立冬才过,整座城便悄悄换了韵律。忽然想起老舍先生那句:“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此刻细品,方觉其妙——风确是敛了声息的,寒意却是真切的。它爬上护城河畔垂柳的纤枝,将绿意凝成晶莹的霜挂;钻进曲水亭街青石板的缝隙,在晨光里留下深色的湿润痕迹。
这座泉城最安静的季节,就这样不疾不徐地,在天地间缓缓展开一幅素雅的水墨长卷。
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河里,济南的冬天因老舍先生而有了浸着暖意的定格。
那篇写于1931年的《济南的冬天》,把一座城的冬,刻成了几代人心里揣着的温暖印记。“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哪里是在写冬天?分明是在写一位蜷在暖阳里的老城,连每道青砖缝里都浸着安稳;是在写一帧没装裱的水墨画,每一笔淡墨都裹着不慌不忙的温柔。
济南的冬天,打从古时起就裹着含蓄的温情——不似塞北朔风“卷地白草折”的粗犷凛冽,也不似江南湿冷“透骨寒”的缠绵入骨。济南的冬是“温晴”的,这两个字是老舍先生从泉雾里提炼出的精准,带着泉水的软、阳光的暖,读来都像捧着一杯温茶,熨帖得令人叹服。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写趵突泉,早道破了这份独特:“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冬季不冻。”就这“不冻”二字,藏着济南冬天的核心密码:泉水是温的,是活的,是这座城永恒的心跳。哪怕霜花结满泉边的青石,三股水依旧汩汩冒涌,蒸腾的袅袅白雾,像大地轻轻呵出的暖息,裹着周围的空气都软下来,连风掠过都少了几分冷意。
元代张养浩隐居济南时,曾写下“云山苍苍,泉水泱泱”的句子,这“山高水长”里,藏着济南冬天的筋骨:千佛山是墨色的天然屏风,把凛冽寒风挡在城外;黄河是裹着银霜的衣带,绕着城脚缓缓流,连浪尖的冰碴都透着柔和;七十二名泉是散在城市胸前的温润玉佩,哪怕天寒地冻,指尖触到泉水,依旧能摸到地心的暖。等别处冻得“瀚海阑干百丈冰”,济南人却能在护城河畔看“春水”——地下涌出的泉水恒在18℃,冬日里反倒蒸起轻雾,裹着柳枝晃悠,倒像把早春的温柔提前酿了出来。
这样的景致,哪还用盼“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济南的冬天,本身就藏着春的影子,连风里都裹着待放的暖意。
二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城市,四季越来越模糊:暖气让北方的冬天没了“冻红鼻尖”的真切,空调让南方的寒冬少了“围炉烤火”的热闹。可济南的冬天,偏不跟着快节奏走,依旧像老济南手里攥着的紫砂壶,不管外面世界多急,依旧慢悠悠地吐着茶烟,守着自己独有的况味。
济南冬天的妙,先在那份“不扎人”的清冷——冷得能让人嗅见雪后空气里的泉润,却不会冻得人缩手缩脚;静得能听见泉水滴落青石板的声响,却不会让人觉得萧瑟。老舍先生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个“妙”字,恰是济南冬景的魂:细雪像撒了把碎糖,轻轻覆在千佛山的松枝上,给黛色山尖镶了圈银边;落在大明湖的冰面上,又成了碎钻似的光点,风一吹,冰面晃着光,连湖边的柳梢都软了几分。
这份“冷与暖的相生”,被济南酿成了可游的美学。作为“一年四季·泉在济南”主题活动的重要部分,去年的“泉”在济南冬游记以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为主线,按照“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开展“冬寻·观千泉竞涌”“冬游·览一城冬色”等十大主题近百项活动。在一个月时间里,济南邀请海内外游客来看山、品泉、观湖、游河、逛城、赏雪,感受“山、泉、湖、河、城”独有的冬日风情。
济南的温暖不止于泉,依托“中国温泉之都”的底蕴,济南在商河温泉基地、钢城棋山温泉小镇打造冬日康养秘境——浸泡在温热泉汤中,望窗外细雪飘飞,远眺错落民居,一身寒意被泉水温柔化解,这是济南冬天独有的“暖疗”。
三
就在这个冬天,来济南吧。
寻一处泉边的茶馆,找个临窗的位置坐下,给自己煮一壶茉莉大方,看窗外的世界慢慢慢下来——茶烟绕着窗棂,泉水在壶里轻轻冒泡,连时间都好像被煮得软了。
去看看泉水。别赶着打卡拍照,就坐在趵突泉公园的石凳上,安安静静地看:看三股水柱如何顶着薄冰往上涌,冰碴儿落进泉池,惊起几尾红鲤;看阳光穿过白汽,在水面上洒下碎金;看老人提着藤编水桶,蹲在泉边打水,手指浸在泉水里,却不觉得冷——伸手摸一摸那带着地心温度的泉水,指尖传来的暖,会让你突然懂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去赏赏雪景。济南的雪是羞涩的,不像东北雪那样“鹅毛大雪压枝头”,却有小家碧玉的婉约。最好是小雪,薄薄一层覆在千佛山的石阶上,走上去咯吱作响;覆在大明湖的亭台楼阁上,飞檐翘角都沾着雪,像画里的样子;覆在老城的灰色瓦片上,雪粒儿从屋檐滴落,在窗台上积成小小的雪堆。这时候去千佛山登高,风里带着雪的清冽,看山下一城雪白中冒出袅袅炊烟,心里会变得格外敞亮;去大明湖泛舟吧,船桨划开薄冰,“咔嚓”一声轻响,惊飞了冰面上啄食的麻雀;去芙蓉街吧,看红灯笼映着白雪,热气腾腾的豆腐脑摊前,雪落在碗沿,很快就化了——这份冷与暖的撞色,是济南冬天独有的浪漫。
去品品美食。济南的冬天是“吃”出来的,每一口都是暖。早餐要吃热乎乎的甜沫配油条:甜沫里的花生、粉条炖得软烂,撒上一把香菜,喝一口,咸香从喉咙暖到胃里;油条蘸着甜沫吃,脆中带软,越嚼越香。午餐要尝把子肉:大块的把子肉炖得软糯,筷子一夹就烂,浇在米饭上,再配一份辣炒土豆丝,吃得浑身冒汗。晚餐最适合围炉吃羊肉汤:砂锅在炭火上咕嘟着,羊肉的鲜香混着白芷、桂皮的香,喝一碗,从胃里暖到脚尖。这些吃食不精致,却扎实,像济南人的性格,外冷内热,朴实厚道。
当然,也不必拘泥于这些“景点”。冬日济南的美,藏在寻常巷陌里:清晨去英雄山早市,看摊主们掀开保温桶,热气裹着包子、豆浆的香扑面而来;傍晚去经十路,看华灯初上,现代高楼的灯光与老城的轮廓交叠,古今就这样温柔地缝合在一起。
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慢下来——别总盯着手机屏幕,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它们走得很慢;别总想着赶时间,在泉边坐一会儿,听听泉水的声音。这个万物蛰伏的季节,正好用来梳理心事:想想这一年的得与失,想想未来的小期待,像泉水那样,不慌不忙地往前走。
济南的冬天来了。这一次,别只隔着屏幕看它的美,走进巷子里,摸一摸泉边的青石,尝一口热乎的甜沫,做个把日子过成诗的归人。(来源:姬望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