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泰源 文/图
阳光穿过壹佰剧院的窗棂,廊坊市第二十一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观赏偶剧博物馆里的皮影——幕布上,“孙悟空”的金箍棒随着老艺人的指尖腾跃,而不远处的人工智能科普馆内,机器狗“可乐”摇着尾巴与孩子们击掌。与此同时,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里,19位银发学员围坐“沁芳亭”前,用团扇临摹《葬花词》;固安柳编工坊中,学生们跟着国家级非遗柳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万富父女学编“花篮”……从古典名著到前沿科技,从传统技艺到沉浸戏剧,廊坊研学游正以“文化为根、科技为翼、体验为桥”的姿态,构建起多元融合的成长课堂,让不同年龄的“学员”在行走中触摸知识的温度。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让经典从书页走进生活
“请各位姑娘随我来,今日潇湘馆的海棠开得正好。”身着素色襦裙的NPC笑着递来一枝纸折海棠,72岁的李女士接过花,忽然想起年轻时读《红楼梦》的夏夜——这是她在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研学的第三天,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沉浸式演出到“第三十五中学”的红楼语文课,每一处场景都让她对经典有了新的理解。
这座占地228亩的文旅地标,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区,而是一座鲜活的红楼文化实验室。108个情景空间藏着读不完的细节:“沁芳亭”的匾额题字复刻自曹雪芹手稿,“潇湘馆”的竹影是按书中“竿竿青欲滴”设计的,连石阶上的青苔都依季节更换品种。“我们想让《红楼梦》从文字变成可触摸的场景。”戏剧幻城品牌经理方圆说,针对不同群体设计的研学路线各有侧重:中小学生跟着“香菱”学写诗,银发学员与“贾母”聊养生,企业团队在“大观园议事厅”体验古代管理智慧。
沉浸式戏剧是最动人的“教材”。在“真亦假”剧场,游客能穿上戏服走进后台,跟着“宝玉”学念“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在与演员的对戏中理解人物心境。“有还无”剧场的36扇门与数控水帘,让“太虚幻境”的迷离感包裹全场。天津游客王莉源说:“当灯光暗下,水声响起,突然懂了什么叫‘假作真时真亦假’。”“第三十五中学”剧场里,上世纪80年代的课桌椅、黑板上的《红楼梦》板书,让不同年龄的人都想起自己的青春,有家长带孩子来后感慨:“孩子不爱读名著,看完这场戏,主动要我买原著。”
适老化服务让银发研学更贴心。园区设置无障碍观景台、慢节奏导览团,还准备了放大镜版《红楼梦》选段。李女士参加的“团扇诗词创作”活动中,老师用通俗语言讲解“一朝春尽红颜老”,再教大家用柳条、干花装饰团扇。“以前觉得《红楼梦》太高冷,现在发现它说的都是生活。”她的团扇上,除了题诗,还编了个小小的柳编蝴蝶——那是前一天在固安学的手艺。
数据显示,戏剧幻城运营至今已接待超13万名师生,银发研学团占比逐年提升,2025年暑期跨省研学家庭数量同比增长50%。市民马雅轩表示:“最好的名著教育,不是强迫背诵,而是让学生在某个瞬间突然想:我要去书中找找这个场景。”
壹佰剧院 当偶剧遇见AI 碰撞出奇妙火花
“机器人跳舞啦!”壹佰剧院的大厅里,宇树机器人“佰佰”随着《花木兰》的旋律旋转,前排的孩子们忍不住跟着节奏拍手。这是廊坊市人工智能科普馆首秀现场,也是“科技+戏剧”研学活动的一幕——在这里,皮影戏与机器人同台,传统艺术与前沿科技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全国首家偶剧艺术博物馆里,700件木偶、皮影讲述着千年故事:福建布袋木偶的“指尖功夫”,河北皮影的“灯影戏法”,陕西杖头木偶的“提线奥秘”。讲解员拿起皮影,让孩子们观察“为什么关羽的脸是红的”“孙悟空的眼睛怎么动”……
在“偶剧工坊”,老师教孩子们用黏土、木棍做简易木偶,再编一段小故事。有个内向的男孩,用木偶演了一出“孙悟空帮灰姑娘”,逗得全场大笑。老师说:“艺术研学不是培养演员,是让孩子敢表达。”而当孩子们带着自己做的木偶去看儿童剧《花木兰》时,兴趣更浓了,“演员的木偶比我们的精致,我们的也会动!”
人工智能科普馆的加入,让研学多了科技味。机器狗“可乐”和“可颂”会表演作揖、转圈,还能听懂简单指令,孩子们喊“趴下”,它们就乖乖卧倒,偶尔“听错指令”的调皮模样,引得笑声不断。
“文化+科技”的融合,让研学有了更多可能。有学校将语文课搬到这里:先看木偶剧《论语》选段,再用AI机器人演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企业团队来做团建,上午编木偶体验协作,下午用机器人编程考验逻辑。壹佰剧院总经理于爱琴说:“我们想打破‘艺术是艺术、科技是科技’的界限,让孩子知道,传统文化能和现代生活玩到一起。”
非遗工坊与乡村 在指尖触摸文化根脉
执烙笔绘葫芦纹路、握刻刀琢核雕细节、牵丝线扎风筝骨架、学榫卯搭传统木作……廊坊特色非遗工坊成为京津冀研学游的“热门课堂”,来自各地的学生和亲子家庭沉浸式体验核雕、风筝、百宝嵌等非遗技艺,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匠心温度,让众多传统技艺在研学热潮中焕发新生。
廊坊非遗资源底蕴深厚,依托永清核雕、第什里风筝、燕京八绝等特色项目,打造了覆盖雕刻、织造、制香、木作等多个领域的非遗工坊集群。这些工坊不再是闭门创作的匠人空间,而是化身“可看、可学、可玩、可带”的研学基地,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体验课程:在永清冀派核雕工坊,传承人手把手指导学员掌握浮雕、圆雕技法,将方寸桃核变成精美摆件;第什里风筝工坊内,游客从削竹骨、糊绢面到画纹样,亲手完成专属沙燕风筝,读懂传统风筝的“力学智慧”与“吉祥寓意”;广阳区南汉村“宫廷新造办”非遗工坊里,百宝嵌、金漆镶嵌等“燕京八绝”技艺集中呈现,游客可体验镶嵌、彩绘等工序,感受宫廷技艺的精致考究。
研学过程中,“动手实践+文化讲解”的模式让传统文化不再枯燥。在大城红木文化体验小镇,学员们了解榫卯结构的奥秘后,动手组装简易木作家具;安次区谷氏制香工坊内,大家跟着匠人研磨香料、制作线香,在香气氤氲中感悟传统香道文化。来自北京的研学导师王女士表示:“非遗工坊把‘听故事’变成‘做手艺’,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这种体验比书本更生动。”
为让研学体验更丰富,我市整合非遗工坊与乡村旅游资源,串联起多条特色研学线路,将永清核雕之乡、第什里风筝小镇、南汉宫廷忆述小镇、固安柳编村等节点有机衔接,形成“参观展示+技艺体验+文创选购+乡村民宿”的完整研学链条。同时,非遗工坊不断创新产品形态,开发出迷你景泰蓝、烙画葫芦、风筝礼盒、香牌挂件等便携文创产品,让学员们能将“研学成果”带回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
家长李岑巍表示:“很多孩子参加完研学后,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持续的兴趣。”
从红楼幻境的经典沉浸到科技场馆的趣味互动,再到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廊坊研学游正以多元融合的姿态,为不同年龄层的学员打开认知世界的新窗口。在这里,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的场景、可参与的体验、可创造的乐趣,让每一段研学之旅都成为一次难忘的成长修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