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2日电 (唐倩 肖茹月)11月12日至14日,时值四川省首个秋假,成都自然博物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围绕“羽见自然”鸟类观察主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打造了一个走出教室、亲近自然的“第二课堂”。
研学活动现场。成都自然博物馆供图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走出课堂,在真实环境中感受自然,成都自然博物馆特别推出了“羽见成都”主题研学课程。该课程以“城市生态与鸟类多样性”为核心,采用“馆内学习+户外实践”的研学模式。上午,研学团队在自然馆进行系统的天府鸟类知识学习。下午,团队前往青龙湖湿地公园开展真实的野外观察体验。孩子们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户外观鸟实践,学习使用专业设备、记录鸟类行为与栖息地特征,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期,成都自然博物馆馆内发起的“未来生态局”探秘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高度互动的闯关舞台。孩子们化身“生态调查员”与“飞羽守护者”,根据任务线索在展厅中探寻候鸟的迁徙路线、解锁鸟类的进化秘密。
对于热爱动手的孩子,成都自然博物馆还准备了为期五天的系列主题工坊。这些活动深度与趣味并存,让孩子们在手脑并用中,感受自然科学的无穷魅力。
从《我是小小鸟类学家》的观鸟入门,到《生命的华服:羽毛的秘密》对羽毛结构的深度解析;从《天空的舞者:骨骼与飞行》对飞行奥秘的探索,到《“?”有道理》对古生物知识的科普,课程设计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继承和弘扬李四光科学家精神》,《石破天惊:岩石、矿物与人类文明》,与《跟着皇帝去观鸟:清宫“鸟谱里鸟儿来自哪?》都将从不同视角拓宽孩子们的知识视野。
秋假期间,馆内上午还会设有竹编装饰画、缠花胸针等自然主题手作DIY活动。孩子们可亲手制作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带回家。制作过程,会让他们的双手更加灵巧,也能加深内心对自然之美的理解与热爱。这份自然教育的温度,同样传递到了馆外,成都自然馆联合二仙桥街道多个社区,将丰富的活动融入社区托管服务。
“现在的孩子太需要这样的活动了!”一位家长在参加活动后说道,“无论是户外的科学考察,还是馆里的工坊,都真正体现了‘教育在窗外,自然即课程’。这个秋假,孩子过得与众不同,收获满满。”(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