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佛教、印度教都发源于印度,伊斯兰教在印度也传播很广。这三大宗教文化都是印度绚丽多彩的文明的组成部分,留下了大量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迹。泰姬陵更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泰姬陵主陵墓 图源:百度百科
印度又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大国。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在印度境内,层峦叠嶂,山势高峻,上部终年积雪,景色迷人。

喜马拉雅山脉 图源:百度百科
大小数百条河流从山地中奔腾而下,汇成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这三条大河。这三条大河冲积而成的盆地成为中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印度文化的发源地。

印度的地理位置 图源:网络
印度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最南端面向印度洋,有漫长的海岸线,沿岸地区景色绚丽。
我和李路(中国前驻印度大使及夫人)曾两次在印度工作,到过印度不少地方。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只能把我们感触最深的情景作一些介绍。
唐僧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就被这些神奇故事吸引。我和李路到印度以后,就热切期待能瞻仰玄奘取经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在一次出差时,我们终于有机会访问这一圣地。
1981年1月一个晴朗的早晨,当太阳刚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我们从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出发,前往那烂陀。
那烂陀距巴特那90多公里。据印度人说,“那烂陀”是“荷花”的意思,象征着美、知识和文化。那烂陀寺是古代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大约建于5世纪中叶,后来规模逐渐扩大,最多时约有学生1万人、教师1500人。当时的那烂陀是一个相当大的城市,面积约有21平方英里,十分繁华壮观。然而在几经沧桑后,今天它只剩下附近一个很小的城镇,人口才6000人。

那烂陀遗址 图源:网络
到了那烂陀寺的废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用红色砖石砌成的建筑物的遗迹。从布局上可以看出,当时它应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当时的学生宿舍虽然只残留了接近地面的一小部分,但结构依然相当清楚。每间宿舍大小近20平方米,用砖石砌成的炕和门槛仍清晰可见,看来当时居住条件还挺不错。在宿舍的附近有一个较大的厅堂,面积比宿舍大好几倍,是专供讲经用的。

那烂陀遗址主庙 图源:网络
继续往前走,经过一座很高的石头阶梯,就到达那烂陀寺的主庙。主庙建筑在一个小山丘旁,像一座古城堡,一部分建筑还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整座庙宇共分四层,每层都有很多巨大的石柱,石柱之间的石壁上雕刻着佛像。这些佛像姿态万千,栩栩如生。佛像四周都刻有精美的花纹,说明当时的印度石刻艺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那烂陀寺虽然只留下一片废墟,但这里的一砖一石却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那烂陀寺3号遗址附属佛塔上的陶土塑像 图源:百度百科
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26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越过万水千山,不畏艰险,到印度求经,曾在那烂陀寺学习过5年。他在这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寺院为他准备了专门的住宅,外出时还有大象供他乘坐。这些隆重礼遇体现了印度人民对中国友好使者的深情厚谊。
玄奘的教师是印度著名的高僧戒贤法师。传说戒贤在玄奘到来前,曾因重病准备绝食圆寂,但他在梦中梦到玄奘要来印度求经,需他传授。他醒来后,病症消除,见到玄奘时激动得流了泪。
由于玄奘聪慧过人,又刻苦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后升任为那烂陀寺的副主讲,也就是学院的副院长。精通佛教理论、口才超群的玄奘还应当时印度戒日王的邀请,到曲女城讲经18天,听讲者有数千人,从此声名远扬。
在学习期间,玄奘和他的印度同道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印度同道曾劝他永久定居在佛国印度,然而玄奘始终怀念着祖国,于公元645年携带大批佛经、佛像回到了中国。回国后,玄奘和印度同道们还继续保持书信往来。
在玄奘之后,唐朝另一位高僧义净,又曾到那烂陀寺学习过10年。
作者程瑞声夫妇在那烂陀。 图源:《睦邻外交四十年》
在那烂陀寺废墟附近的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一盆烧焦的稻谷。向导告诉我们,这是那烂陀寺被焚毁时遗留下来的。1197-1203年间,当外来入侵者到达这里时,误把这所学院当作一个堡垒,向它发起了进攻,并在占领后焚毁了它,教师和学生都一散而空。其后天长日久,连学院废墟也被埋没了。直到19世纪,一些欧洲考古学家根据玄奘等的著作,对废墟进行初步勘查和挖掘,到20世纪初,印度考古部门才将废墟发掘出来。
那烂陀寺附近的玄奘纪念堂 图源:百度百科
为了纪念玄奘对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巨大贡献,20世纪50年代,由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附近修建了一座玄奘纪念堂。这是一座中国式建筑,造型和面积近似北京故宫里的大殿,加上红漆的门窗和大柱,显得辉煌雄伟,与印度具有其他宗教色彩风格的建筑迥然不同。
1956年11月29日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尼赫鲁总理的欢迎宴会上曾经讲过:“中国人民一向钦佩印度人民的文化传统和创造天才。中国人民要像自己的先人玄奘那样,虚心地向印度人民学习。”
作者程瑞声的夫人李路在那烂陀玄奘纪念堂前。 图源:《睦邻外交四十年》
站在那烂陀玄奘纪念堂前,缅怀1000多年前玄奘与教师、同道切磋研究佛学的情景,虽然眼前只是片片断壁残垣,但是它却是中印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最好的见证。
- END -
出处 | 《睦邻外交四十年》(2006年1月出版)
作者 | 程瑞声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