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11日电(刘国庆 董红玲)群山巍巍,白龙激荡。陇南的路,是山水间舒展的绸带,一头系着秦巴苍翠,一头连着白龙江澄澈,在陇南山地的褶皱里铺展八县一区的故事。而在宕昌,路更是串联历史文脉、激活山水灵韵的“文化脐带”——国道212线沉淀三国风云与羌韵古史,省道209线(南腊公路)镌刻长征史诗与振兴新篇,让每一段车程都成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党建引领铸魂,红色文旅再启新程。在一代代公路人的倾心守护中,宕昌见证着道路由“通”到“畅”的变迁;在顶烈日斗严寒的拼搏场景里,红色文化正深度融入现代养护的壮美画卷。宕昌公路段锚定“陇之道”公路养护品牌目标,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投身“红色旅游路”创建,围绕辖养S209线精耕细作,深入推进路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沿线红色元素、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的禀赋优势,聚焦主责主业和项目建设,深化公路服务内涵,拓宽国省干线养管新思路,探索路旅融合新方向。
藏在山水间的“陇之道”。宕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宕昌的路,是摊开的千年史书。国道212线官亭镇峡谷旁,邓邓桥遗址崖壁上的栈道孔穴清晰如昨,邓艾父子凿崖伐蜀的拓路精神藏于凿痕之间;侯儿坝摩崖石刻“天沆永博”四字雄浑,承载着康熙年间羌人拓路奋争的文化记忆。省道209线大拉梁上,红军长征浮雕在山间绵延,1935年红军攻克腊子口后沿此线抵达哈达铺,作出“到陕北去”的关键决策,如今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已成为红色研学“打卡地”,让长征精神化作可感可传的“活教材”。
“蜀道难”的旧谚,早已被宕昌的公路发展改写。国道212线、省道209线与G75兰海高速如银链穿梭,将官鹅沟的飞瀑流泉、腊子口的苍松翠柏带出深山,让“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南腊公路沿线的汉、藏、回村寨借路兴产,“红军锅盔”小摊飘出麦香,党参、花椒等农特产品通过公路走向远方,公路如毛细血管般,让乡村资源与游客需求精准对接。
游客沿着公路自驾,车窗外的每一帧都是壁纸。宕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色南腊”的品牌标识,让公路之旅升级为沉浸式体验。红色的精神底蕴、绿色的生态根基、橘色的责任担当在大拉服务区交融:新能源车充电桩、胶囊舱休息区、医联体服务一应俱全,“司机之家”让过往司机告别路边小憩,在热茶与休整中感受温情;土特产区里的民俗风物,让公路成为文化传播的纽带。
从三国凿石为路,到红军浴血开路,再到党建引领下的匠心护路,宕昌的公路早已超越通行本身。车水马龙的“三色南腊”、游人如织的官鹅沟、熙攘的小吃街、屹立的邓邓桥,都是公路赋能发展的生动注脚。当朝阳升起,橘色养护车行驶在路上,修补路面的同时,更在续写“路与文化”的篇章。每一寸公路的延伸,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对未来的承诺——让文化因路而兴,让山水因路而活,让生活因路而美。(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