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雅安蒙顶山上的12棵约2200岁古银杏树又到了“出片”季,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与“十二金钗”合照。
游客上山的青石古道,正是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5处与茶文化密切相关的核心文物点:甘露灵泉院石牌坊、皇茶园、天梯古道、禹王宫、净居庵石牌坊。
深入山林,水汽扑面,苔痕斑驳。行至明代所建的甘露灵泉院石牌坊,朱红色的“一瓢甘露,蒙雾聚龙”八个字醒目。“看到这座牌坊,标志着我们已经来到历史上蒙顶山核心茶区的门户。”蒙顶山茶史博物馆馆长刘星介绍。
穿过牌坊,继续前行百余米,即进入皇茶园。其四周青苔覆石,双扇石门静立,门侧镌刻着千古名联:“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相传,西汉时期,甘露道人吴理真在此驯化野生茶树,开人工种茶先河,被尊为“植茶始祖”。蒙顶山也因此被公认为“世界茶源”之一。自初唐起,当地茶叶便作为贡茶持续进贡皇室,成为中国古代茶叶品质与贡茶制度的巅峰象征。
离开皇茶园,紧接着便登上天梯古道。其全长850米,宽约1.5米,依山势而建,共1456级台阶。行走其间,两侧杉树高耸,枝叶交错,宛如自然雕琢的绿野仙踪长廊。据了解,这是古代官员、僧侣和背夫采茶运茶的通道——现存古道中,第433级至第560级为原始石阶,历经千年踩踏,石面已磨出凹痕,边缘圆润,无声诉说着昔日茶马往来的繁忙。
随后,记者来到禹王宫。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4根直径约1米的楠木巨柱支撑殿宇,梁上墨书清晰可辨。大禹以治水彪炳史册,蒙顶山有禹王宫的存在,也印证了茶事与水利、祭祀、民生的深层关联。
最后一站,是明代所建的净居庵石牌坊。
唐代蒙顶山地区佛教兴盛、寺院庙宇众多,并围绕茶文化逐渐形成明确分工:千佛寺薅茶、净居庵采茶、智矩寺制茶、永兴寺供茶、天盖寺祭茶……这不仅保障了贡茶品质,更将禅修与茶事深度融合,形成当地“禅茶一味”的独特文化。当地流传至今的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传承发展起来的。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括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蒙顶山上的5处核心文物点,串联起一部活态的中国茶文明史——它们见证着“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馈赠,承载了“千里贡茶入宫阙”的制度文明,也延续着“禅茶一味”的精神追求。行走其间,每一步都踏在历史茶香之上。(黄刚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