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通讯员马玉婷)城市广场上,地方志跃出纸面,交通路老街“复刻”再现,旧时光的工作者晏晏笑语。11月12日,在武汉江汉路地铁站C出口的三联广场,“时光交通路・书与影的对话——江汉路三联文化剧场”首场活动拉开帷幕。
江汉区委书记叶文静,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陟,区政府副区长张隽波出席活动。
广场中央,放置着活动的核心展区。30米的文化长廊内,交通路及周边地区早年的五大文化地标重现:中华书局、生活书店、长江书店、品芳照相馆、中国邮政,变身一个个立体展区。每一个展区4米见方,外形均由该地标的老照片复刻延展而来。展区内部,铺陈相关史料、照片、实物,知名人物、往昔故事近在眼前。
中华书局、生活书店、长江书店等三大展区,串联起交通路作为“文化街”的过往。品芳照相馆的老相机与黑白影像,让市民在触摸老物件时,自然唤起对城市的情感联结;中国邮政展区的复古邮筒、泛黄信封与旧邮票陈列,静静诉说着老武汉街巷间“信笺传情”的民生往事。
真正让文化“老街”动起来的,是一个个的互动演员。生活书店(三联书店)内的“报童”会追问市民:“您脚步慢些,瞧,今儿刚到的《三联生活周刊》新鲜出炉啦,您要不要翻翻看?”长江书店的“售书员”热情相迎:“这位朋友,欢迎来长江书店参观。您看,咱们这书店可有故事了!”中华书局的“书生”爱聊天:“这位朋友眼光好呀!来聊聊中华书局呗。”中国邮政“邮递员”利索地给游客盖邮戳,品芳照相馆的“摄像师”也会打着招呼:“这位朋友,看您对品芳的老照片感兴趣,正好跟您说说咱们的活动。”
展区周边,一些头条机、AI影像旅拍等自动化装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新颖独特的互动体验。
在核心展区旁,上海三联READWAY内,特色空间丰富多样。“时空留言墙”宛如一个情感的容器,市民可以写下对老街区的记忆与期待;“交通路历史暨三联精神溯源展”则以“街巷史诗—书店丰碑—薪火接力”的叙事逻辑,将街区的文化演变转化为可逛、可品的展陈,让参观者在行走中读懂交通路的文化基因。
同期启动的“交通路一刻钟便民生活节”,将“衣食住行”等服务点位巧妙地纳入展区,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体验。
在未来的一个半月里,三联广场将以一场“活态地方志”的独特形式,让交通路的文化脉络更加具象地呈现;同时,以周末的“流动剧场秀”的形态,将这里再造为市民可参与的文化场景。
本次活动,由中共江汉区委宣传部、江汉区文化和旅游局、江汉区商务局、花楼水塔街道办事处、江汉路步行街区综合服务中心联合主办。
启幕仪式上,上海三联负责人感慨道:“江汉区提供的城市场景和相关支持,让我们把握到武汉的文化脉搏;而我们的场景运营经验,又让文化遗产摆脱了‘静态保护’的局限。”这种双向赋能,在武汉金融街集团旗下中天昱诚商管公司的专业运营与资源协同下,成为三联文化剧场能够快速落地并引发共鸣的关键。
“时光对话・商脉新生”分享会的举办,更是将这场实践从“项目落地”升维为“行业探讨”。专家、商户与从业者围绕老街区活化展开的交流,提炼出核心共识:老街区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的留存,更在于文化的延续与功能的适配——唯有让文化与当代生活需求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汉口 逛江汉”,老建筑的砖缝里藏着故事,街巷中印着红色足迹,以文化活化百年商街、以场景传承红色文脉,是江汉区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时空对话”刚刚启程,未来,随着三联文化剧场与江汉区“十五五”规划的深度融合,以及后续“红色研学”等文化活动的落地,这里或将成为华中文商体旅融合的标杆。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