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却有很多坑”。我在旅游团报团时踩过的那个坑,至今想起来都让我哭笑不得。
去年暑假,我看到一个“网红南昌汽车两日游”的广告,宣传语写得那叫一个诱人——“接近零团费,全程无购物,纯玩体验”。我一心动,就报了名,结果这趟旅行成了我记忆中最“精彩”的踩坑实录。
到了集合地点,我就感觉有点不对劲。导游一脸精明,说话快得跟打机关枪似的,行程介绍含糊其词,却反复强调“大家放心,绝对按合同来”。大巴车开动后,他第一件事就是补充所谓“合同未尽事宜”——原来还有很多“必看景点”不在原行程里。
---
01 看似便宜,实则代价更高
行程第一天上午还算正常,去了一个免费公园。但午饭时间,导游开始在车上推销“当地特色餐”,
说原本安排的餐标太低,根本吃不饱。
他形容得天花乱坠,一车人大部分都掏了钱,结果所谓的“特色餐”就是街边小饭店的团餐,质量堪忧。
下午去景点时,导游又宣布:“这个景区很大,走路会累死,而且时间不够,必须坐电瓶车。”每人又要交50元。
我粗略算了一下,这些额外花费加起来,早已超过正常团费。这就是典型的“低价诱饵,引君入瓮”。
更让人气愤的是,每到一个地方,导游并不热心讲解风景人文,反而对购物店的位置了如指掌。行程第二天,我们直接被带进了一家特产购物店,一待就是两小时。
店里商品标价高得离谱,导游却信誓旦旦地说:“这里是政府指定购物点,绝对货真价实。”后来我在网上查到,同样的东西,市场价格只有三分之一。
02 资质存疑,安全难保障
行程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后怕。第二天我们乘坐的车辆看起来颇为破旧,后来同车一位懂行的游客悄悄告诉我们,这辆车可能没有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
想想都可怕,万一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回家后我气愤难平,决定投诉。结果一查才知道,这家旅行社早有前科,专门以低价吸引游客,然后通过各种手段额外收费。
我向文旅部门投诉后,他们告诉我,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些不法分子甚至借旅游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诱导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或预充值。
03 旅游报团,如何避坑?
经历了这次教训,我认真研究了一套报团避坑方法。
第一,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旅行社。查看他们的《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不要轻信无资质的“个人工作室”、“旅游俱乐部”或“旅游搭子”。
第二,警惕低价陷阱。如果价格远低于市场价,甚至低于成本,那很可能是骗局。记住“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
第三,签订正规旅游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行程安排、住宿标准、自费项目等,并保留好合同、行程单、发票等凭证。
第四,团费必须转入旅行社对公账户,千万不要转账给个人账户。
第五,行程中如遇导游擅自增加购物或另行付费项目,可以保留证据,事后拨打12345或12315热线投诉举报。
---
如今每当我看到那些“超低价”“零团费”的旅游广告,都会微微一笑。那不是便宜的喜悦,而是经验的沉淀。旅游本应是放松身心、开阔眼界的乐事,别让贪小便宜的心理,毁了你宝贵的假期时光。
希望我的经历能帮助你避开这些陷阱,享受真正的旅行乐趣。毕竟,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更没有免费的旅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