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的青石板路上,暨南大学粤语播音专业学生罗婧旖用流利的粤语讲述侨胞下南洋的故事,都市侨乡文化的熏陶让她的讲解充满温度;在广州市文化馆园区内,广绣创业者陈婉靖通过园方组织的非遗课堂讲解广绣制作技艺和要点,带领游客在手帕上进行广绣刺绣体验……这些鲜活场景,正是广州荔湾以文史、侨史资源为基,激活新文旅业态的缩影。
作为“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与“千年商都核心承载区”,荔湾坐拥永庆坊这一全国首个片区型“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陈家祠、恩宁路骑楼街等历史地标,以及广绣、粤剧、西关打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些资源正成为滋养新文旅业态的“活水”。
让文史资源会“说话”,让传播转换出“价值”
今年恰逢广州市荔湾区第十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荔湾区侨联联合区人社局、多宝街道党工委以西关永庆坊侨乡商贸历史文化游径为试点,联合开展“西关永庆坊侨心志愿者文化导览员”招募评选活动,遴选出一批优秀的“侨心志愿者”文化导览员,并鼓励导览员用地道粤语传递侨情,让西关百年侨乡历史有了“乡音温度”。
荔湾区侨联首创以“侨心志愿者”文化导览员在西关永庆坊“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文旅项目中担任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通过活动挖掘培养侨乡文化传播人才,建立常态化志愿讲解服务体系,以生动的讲解展现荔湾华侨历史商贸文化及永庆坊活化成果;引导志愿者通过文化导览员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及资格认定,实现文旅相关新职业创业/就业转化;号召文化企业、旅游企业(旅行社)积极参与进来,提供相关就业岗位,加强文化产品设计开发,为文化导览员的就业/创业进行产业赋能,进一步鼓励文化导览员从“文化的传播者”蜕变为“文化产品的推广者”“文旅目的地的推荐官”,带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多方共同探索“志愿服务→职业技能→创业/就业转化→产业赋能”新路径。
“这次培训的收获特别大,从一开始对着稿子念,到现在能自如地控制讲解时间、用故事化的方式跟游客互动,我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专业导览员’了。”首批导览员、社区居民李姨表示,她参加了多宝街道永庆坊就业驿站联合广东玩客国际旅行社开展的景区导览员实训课程,系统学习了岭南建筑“七绝三雕”、骑楼功能等,又通过陈家祠研习、荔枝湾涌游船演练等实景课,将西关婚俗、艇仔粥文化转化为游客爱听的故事。成为导览员之后,她每讲解一场就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变成了能发挥价值的事。相关部门不断强化激励和褒奖,将对志愿者的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与政策优惠充分结合,为志愿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实质性支持。
区侨联在第九届侨胞季闭幕式上还发布了一幅西关永庆坊侨乡商贸历史文化长卷《西关侨迹图》,将锦纶会馆、八和会馆、西关骑楼街等古今名胜、人文荟萃跃然纸上,与归觅文化公司合作开发以咖啡等为载体的《西关侨迹图》文创产品,让侨文化附着在咖啡产品上“出海”。“以前向游客介绍侨文化时,我只会说历史,现在能通过承载着华侨商贸历史文化故事内涵的文创咖啡讲述侨商的故事,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被故事感染,被文创咖啡所吸引,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个专业的文化导览员不仅能够讲好文化故事,还能促进消费!”导览员选拔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暨南大学学生罗婧旖说。
荔湾区侨联负责人表示:“荔湾是独具魅力的都市侨乡,百年侨史与岭南文史在此交融共生。我们发起‘侨心志愿者文化导览员’选拔活动项目,就是要充分发挥西关永庆坊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国际平台作用,和侨界群体眼界开阔、联通中外的国际化视野,让志愿者深入挖掘侨史脉络与文史故事,以‘文化推荐官’身份讲好荔湾侨文化故事,既能让侨史资源带动文史旅游发展,让游客深度感受西关侨乡魅力,又能为志愿者搭建灵活就业平台,实现从文化传播者到文旅经济参与者的转变。最终以文旅融合为纽带,激活旅游消费潜力,推动荔湾旅游市场持续繁荣,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西关永庆坊侨心志愿者文化导览员”罗婧旖讲述荔湾故事。荔湾区侨联供图
让非遗“活化”,让就业赋能文化传承
广绣手艺人陈婉靖将直播间搬进西关老宅,既向全网传播广绣魅力,又吸引游客实地体验,如今她的工作室已带动2名社区妇女学艺,实现“线上传艺、线下兴业”的活态传承;茶艺师赖丽君在创办“五道养”茶饮店后,又解锁“茶文化导游”与“云端推介官”角色,线下讲茶史、线上推产品,实现收入多元增长的同时,还传播了优秀传统茶文化……
荔湾有丰富的非遗项目,该区人社部门通过“就业场景创新、政社企联动、技能进阶培育”三维发力,破解“有资源无市场、有岗位无人胜任”困境,如今,非遗传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滋养创业就业、促进文旅新消费的“活水”。
学员佩戴耳麦认真听讲与记笔记。多宝街道供图
为让非遗就业之路走得更稳,荔湾区人社局牵头整合文旅、街道资源,提供“技能培训(SYB、GYB课程)—资格认证(导览员、研学证书)—市场对接(创业集市)”全链条服务,借助人社局就业驿站、“羊城技能加油站”等载体动员居民参加培训,永庆坊等景区提供实景实践,文旅企业下单“订制”人才。其中,多宝街道推广的“企业订制课程+政府组织生源+景区实景教学”三方协同模式成效显著,首期21名学员系统掌握专业导览技能,第二期33人参训29人晋级导览员人才库,形成“培训—考核—上岗”闭环。
让文化赋能“文旅”,让就业在“家门口”
荔湾的探索,从来不是简单的“文旅项目”,而是一场老城区的“价值重构”——它证明,千年文史资源不是“包袱”,而是城市最珍贵的“家底”;志愿服务与文化旅游相生相伴,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志愿者专业的讲解,文旅新职业为志愿者就业创业提供新的机会,文化消费带动文旅产业新发展。“我们要让每一处历史地标都有故事可讲,每一位志愿者文化导览员都能成为专业的文化传播者,每一位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居民都能获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机会,让荔湾的文旅业态既有‘文化味’,又有‘烟火气’。”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胡凯麟讲解“如何创造IP角色”。多宝街道供图
荔湾摒弃单一技艺培训,打造“传统技艺+商业管理+新媒体营销+文化导览”复合技能包。土生土长的西关人、广美学子胡凯麟在区人社局SYB创业培训赋能下,在永庆坊创办了“玩意制造”文创店,用创意让广府文化“会卖萌”:虾饺烧卖、白切鸡等早茶经典变身“会讲故事的文创”;木棉花化作萌趣“广州阿棉”,粤语俗称“小强”的蟑螂变身励志“如意螂君”……“我会向喜欢我文创店产品的游客讲述广府美食、木棉等能够代表广州特色的文化,带他们游览永庆坊!”结合产品设计讲述景点历史与打卡点,胡凯麟实现从“手艺人”到“复合型文化创业者”再到“优秀文化讲述人”的蜕变。
从永庆坊的青砖黛瓦,到荔枝湾涌的潺潺流水,荔湾正在用实践回答:如何让老城区“既留住记忆,又充满活力”,答案或许就藏在“从无偿服务到有偿就业、从碎片化参与到职业化发展、从简单的岗位供需对接到企业与个体双向赋能”的全链条中,藏在“政府搭台+企业赋能+个体发展”的良好生态里。这里的每一段侨史、每一针广绣、每一次导览,都在书写一个道理:当导览员成为文化传播的承载者,当文化成为“经济的引擎”,当产品成为“文化的载体”,当永庆坊基地成为通向“世界的窗口”,城市的未来便会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更可期的远方。而荔湾的样本,也为全国更多老城区提供了启示:盘活文史资源,不仅能擦亮“文化新名片”,还能铺就“民生幸福路”,更能圆梦“新未来”。(张紫灵,图片为荔湾区侨联和多宝街道供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