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于怀石在位于辽宁朝阳的牛河梁遗址第十三地点工作。新华社记者李钢 摄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守宝人|徒步山野间 守护红山文化
行走在苍茫山野间,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们是寻踪者,他们是“守宝人”。
于怀石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自2017年起,她与伙伴们跋涉辽宁西部山区,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终端精准圈定遗址范围,逆流而上扫描地表遗存,从陶器残片中锁定红山先民的生活痕迹。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礼仪建筑闻名,却长期面临“只见坛庙冢,不见生活聚落”的学术困境。于怀石和团队近十年间发现遗址700余处,其中600余处为全新发现,首次破解了该地区红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学术困局。他们发现的马鞍桥山遗址,成为辽宁首个红山先民大型聚落实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增添了新的图块。
面对险峻山谷和冲沟,于怀石笑称“负伤暂无,惊魂不少”,但始终没有停止守护的脚步。如今,她和同事们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数据、查阅文献,他们的坚守正伴随着红山文化从泥土中苏醒。正如于怀石所说——“山野虽苦,但每件遗物都在诉说古老的故事。我们只是倾听者、记录者、传承者。”
9月28日,于怀石在位于辽宁朝阳的牛河梁工作站内对陶片进行分类。新华社记者吴青昊 摄
9月28日,于怀石在位于辽宁朝阳的牛河梁工作站内查看一件修复的陶罐。新华社记者吴青昊 摄
3月11日,在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于怀石展示在调查现场发现的碎陶片。新华社记者吴青昊 摄
9月28日,于怀石在位于辽宁朝阳的牛河梁工作站内查看骨骸残件。新华社记者吴青昊 摄
3月11日,在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于怀石在调查红山文化遗址。新华社记者吴青昊 摄
9月28日,于怀石(右一)和同事在位于辽宁朝阳的牛河梁工作站内辨别出土的文物。新华社记者吴青昊 摄
9月28日,于怀石(中)和同事在位于辽宁朝阳的牛河梁工作站内查看出土的文物。新华社记者吴青昊 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