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刚漫过明月山的腰际,就被漫山遍野的金黄撞得粉碎。那些攥着晨露的皇菊,像被太阳吻过的指尖,从硒将军基地的梯田一直铺到大滋然的山坳,连风掠过都带着蜜一样的香气。这是初冬的温汤镇最动人的情书,以硒土为笺,用千亩菊黄写下丰收的注脚。
李婶的手指在花丛中翻飞,指甲缝里还嵌着昨夜烘菊的暖黄。她捏起一朵直径足有四指宽的皇菊,花瓣层层叠叠如金丝织就,“这硒土里长的就是金贵,比寻常菊花多了三分润气。”话音未落,身后传来孩子们的笑闹,几名小学生举着画板穿梭花海,笔尖下的金黄晕染开来,比实物更添几分灵动。花海边缘的木屋咖啡飘出蒸汽,与远处温汤镇的温泉白雾缠绕在一起,分不清是茶香还是泉韵。
彭金峰站在观景台远眺,目光掠过自家1000亩菊田,像打量着熟睡的孩子。2014年他带着返乡青年小胡创办合作社时,这片土地还只是零散的薄田。如今“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早已扎下根,1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去年仅菊花收入就有600多万。“你看那片梯田,”他指向最陡的山坡,“以前种水稻收不了几个钱,现在种上富硒菊,每朵都是宝贝。”土壤检测报告就压在他办公室的玻璃下,96%的富硒覆盖率,是这片土地最珍贵的馈赠。
大滋然基地的烘干车间里,热风带着菊花的清香循环流转。刚采摘的鲜菊在竹匾上摊成薄薄的一层,经过三烘三晾的古法工艺,才能锁住那抹独有的金黄。质检员小胡戴着白手套,逐朵筛选着干花,“每100克硒含量必须达到0.04毫克以上,这是我们的底线。”旁边的包装线上,印有“明月山富硒”字样的礼盒整齐排列,它们将乘着物流车,奔赴北京、上海的茶桌,把大山的馈赠带到更远的地方。
午后阳光渐暖,游客们提着竹篮加入采摘队伍。来自上海的陈女士小心翼翼地掐下花梗,生怕碰落花瓣上的硒土粉尘,“听说这富硒菊泡着喝能安神,特意带孩子来体验。”她的孩子正跟着菊农学习分辨花苞与盛花期,小手上沾着的黄色花粉,像沾了一身阳光。不远处的抖音直播架前,主播举着刚冲泡的菊花茶,茶汤通透如琥珀,“大家看这朵花,泡三次都不散形,这就是明月山的品质。”屏幕上订单不断跳动,与花海中此起彼伏的笑声交织成丰收的交响。
暮色为皇菊镀上一层暖橙时,彭坊村的晒谷场热闹起来。菊农们围坐在炭火旁,烤着刚出炉的红薯,手里剥着烘好的菊花瓣。胡岳平算起今年的账:“光菊花就能带动100多户增收,明年我们还要提升品质,把品牌打得更响。”火光映着每个人的笑脸,比菊黄更暖。远处明月山的轮廓渐渐清晰,山间的温泉水汩汩流淌,与土壤中的硒元素一起,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
夜渐深,烘干车间的灯光依旧明亮。那些蜷缩的干菊,在热水中会重新舒展成盛开的模样,正如这片曾经空心的乡村,在富硒产业的滋养下重焕生机。温汤镇的路灯亮起,与花海中残留的微光呼应,像撒在大地上的星子。
当第一缕月光落在烘干好的皇菊上,仿佛为每一朵花镀上了银边。这些带着硒土记忆的金色精灵,终将在某个清晨被沸水唤醒,在玻璃杯中绽放出整个明月山的阳光与深情。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用双手将硒土的馈赠酿成甘甜,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写下属于自己的金色篇章。这朵盛开在硒土上的皇菊,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明月山写给新时代的,最温暖的情书。朱淳兵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