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秋意正浓,正是“城市漫游”的季节。11月13日,“红色足迹,城市荣光——红色主题Citywalk的实践探索与叙事创新”沙龙活动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Citywalk与红色教育,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最打动人心的,是真实
这个月,上历博开放“弄堂里的秘密斗争Citywalk”,带领观众穿行于里弄,触摸砖瓦间的革命印记。弄堂,是几代上海人的共同生活回忆,也曾是隐秘战线的重要阵地。数十年前,地下党员借弄堂地形掩护传递情报、开展秘密行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教育项目组负责人李娜介绍,“线路设计灵感起源于一次红色主题的展览,策展时,我们发现许多重要革命旧址就分布在场馆附近,不如让大家走出去实地感受。”
上历博供图。
李娜与同事将原跑马总会大楼、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遗址、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遗址等9个核心点位“串珠成链”。为加深观众代入感,特别引入一部沉浸式剧目展演,邀请观众互动体验。活动一上线,迅速约满,“我们11月就收到50多个党团的预约,安排了30多场Citywalk活动。”李娜透露。
如何让红色故事在行走中直抵人心?关键是真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王溪分享,在打造“衡复隐蔽战线红色里弄巡礼”时,团队长期扎根衡复风貌区的里弄之间,寻访原住民,耐心打捞那些尘封的历史碎片与个人记忆。在此基础上,构成独特的“徐行慢记 Citywalk”。“做研究时,就像在追一部历史剧。”王溪感慨,真实的红色故事本身,就拥有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
普陀区文旅发展管理中心新媒体管理员姜亭亭介绍,“半马苏河Citywalk”通过焕新老建筑、引入新地标,为市民打开感知“文艺普陀”的新视角。这条路线将工业遗存M50、先锋建筑天安千树等点位串联起来,以半马苏河公园的水上游览作为终点,让人们在一路行走中,直观感受城市空间的演变与活力的迸发。
“行走+”让红色文脉“活”起来
“政、产、学的多元联动是上海红色文旅融合的独特优势,也是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周群华表示,“以Citywalk为代表的新一代都市旅游方式,正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文化解码能力与情感共鸣效应,重塑着城市文旅的消费生态。这股新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旅行方式,更为红色文化传播打开了全新的窗口。”上海,是全国红色文旅资源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怎么利用好这种优势?“行走+”成为盘活资源的新答案。
活动现场。上历博供图
春秋集团副总经理周卫红谈到,上海拥有600余处革命旧址,红色文脉已渗入城市肌理。如何促进红色文化与城市微旅行的有机融合?周卫红分享几个案例:在杨浦滨江,根据不同季节设置特色活动与情景还原,让历史产生可触摸的氛围与情感;“团结号”等主题线路,将散落的红色地标串联成一条有故事、有温度的主线;而不断升级的都市红色观光专线,不仅串联起新兴文化场馆与商业地标,更在车上引入“音乐移动党课”,用旋律与歌声,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
公交车同样成为流动的红色课堂。上海巴士第三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全国劳模、71路驾驶员方进介绍了“初心‘驶’者”党建品牌的创新实践。自2017年开通以来,71路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公交车“党史课堂”,通过特色讲解、红色专列与主题站点,结合透明柔性屏等科技手段,实现“车厢即课堂、站点即展陈”,创新“预约制+订单化”服务模式,推出定制环线、有声纪念票等。
上海鲁迅纪念馆开发了“行走+课堂+体验”三位一体的Citywalk模式,学生们漫步鲁迅在虹口的生活圈之外,还可以动手体验拓印、鲁迅手帐制作和书布包DIY。虹口区文化和旅游事务中心宣传推广部主任沈骏鸣介绍,“虹口是个博物馆”数字化CityWalk项目以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承,打造一座“可行走的博物馆”。项目依托虹口作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的深厚底蕴,围绕1.3公里苏州河沿线,串联起74处红色遗址与地标建筑。项目通过“智游时空”小程序平台,融合AR实景导航、5G+北斗定位等技术,实现路线指引与沉浸式打卡。用户在抵达点位时可自动触发历史故事,并通过集章兑换文创产品,增强参与感。项目还与学校合作开发“行走课堂”,推动红色教育深度融合,未来计划推出2.0版本,拓展新线路并推动跨区联动,让红色文化在街巷中持续“活”起来。
本次沙龙活动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机构联合主办。
原标题:《上海弄堂里的“红色星火”,于砖瓦间,触摸革命印记》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昂 阮佳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