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采访,漫步在浑南区的宝岛路,或是走进北陵公园、科普公园,总能与一场不期而遇的“黄金雨”撞个满怀。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铺满步道,踩上去“沙沙”作响,这是北方初冬独有的、短暂而绚烂的诗篇。
然而,这份“限定版”美景,似乎总在与环卫工人的扫帚赛跑。当青岛、北京、郑州等城市纷纷为落叶签下“缓扫协议”,沈阳,这座志在建设“北方特色公园城市”的“共和国长子”,是否也该思考这道“快与慢”的治理新课题?
秋天的声音
不该被“一扫而空”
在科普公园,记者看到一位年轻妈妈正鼓励她的孩子在铺满银杏叶的人行道上奔跑。“快听,踩在上面沙沙响,这是秋天的声音。”孩子咯咯地笑,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在金色的“地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不远处,几位姑娘正互相拍照,试图将这幅美景定格。
然而,这份诗意是脆弱的。街角,环卫工人正用大竹扫帚奋力清扫,落叶被迅速归拢成堆,装进黑色的大袋子,等待被清运车拉走。一位环卫大姐告诉我:“落叶掉得太快了,一中午不管,就满街都是。没办法,有规定,路面得干净。”她的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对规则的恪守。
“落叶缓扫”,这个词对沈阳市民来说或许还有些陌生。但在中国许多城市,它已从一个新鲜概念,演变为秋冬时节的“常规操作”。
放眼全国,这股“温柔”的城市管理新风尚正悄然兴起。根据公开报道,2025年秋冬季:
郑州,将“落叶缓扫”的景观道路从去年的45条扩增至54条,覆盖中州大道、金水河沿岸等核心区域。
青岛,延续了在八大关等55条景观路的缓扫政策,市民甚至可以通过“爱山东”小程序查询“落叶地图”,按图索骥。
北京,在圆明园的银杏大道、颐和园的后溪河畔,特意保留“金色地毯”,供市民与游客尽享秋韵。
这些城市的做法,并非简单的“叶落不扫”。它们普遍采取“捡拾保洁”的精细化模式:环卫工人只清理混杂在落叶中的烟头、纸屑等生活垃圾,确保“只见风景,不见脏乱”。同时,建立应急预案,应对大风、雨雪等极端天气,在安全与美景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
不只是浪漫
更是治理“绣花功”
从南到北,从“叶落即扫”的铁律,到“一地诗意”的保留,这背后,是一场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
有人可能会问:城市卫生标准那么严,落叶不清扫,会不会显得脏乱?堵塞下水道怎么办?有火灾隐患怎么办?
这些顾虑,合情合理。但“缓扫”的精髓,恰恰不在于“不扫”,而在于“巧管”。这背后,是城市治理的全线升级。
“缓扫”不是“放任”,“落叶缓扫”绝非管理上的“躺平”,而是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管理者跳出“一刀切”的思维定式,转向“一路一策”的精细化管理。正如相关环卫专家所言,“落叶缓扫”应遵循“雨后整体清理、腐坏及时清理、积聚适度清理”的原则。这意味着,管理者需要更懂气象、更懂植物、更懂民情,将管理标准从冷冰冰的“洁净率”,升级为有温度的“满意度”。这考验的,正是“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治理能力。
社会学者刘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曾经,城市管理追求的是极致的效率与整洁。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市民的需求,也早已超越了基本的物质层面,转向了对生态、审美和精神愉悦的更高追求。“不扫落叶也是不扫兴,缓的不是清扫速度,是城市的温柔从容。”刘园说。
沈阳的秋天
值得被温柔以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青岛的“落叶缓扫”政策,最初便源于2012年市民的建议。这种从民意中来、到美景中去的“双向奔赴”,让市民从城市管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极大地增强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根据官方规划,沈阳正以建设北方特色公园城市为目标,重点开展“增绿、建园、连道、美境、植文”等行动。“十四五”以来,沈阳新增口袋公园3198座,打造了青年大街等15条特色景观大道,成绩斐然。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什么是“美境”?什么是“植文”?是仅仅多种几棵树、多建几个公园吗?恐怕不止。
让市民能亲近自然、感受四季轮转之美,让城市记忆中留下“踩着落叶回家”的温暖片段,这本身就是一种成本极低、效益极高的“美境”与“植文”。“落叶缓扫”,恰是为沈阳这张宏伟蓝图点上“诗意”眼睛的那一笔。
我们期待
沈阳能与这场秋日的浪漫
达成一个温柔的约定
沈报全媒体记者:于海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