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金坛茅东矿区,满目葱茏,绿意如织。然而,这片位于茅山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的绿地,曾因长达二十年的矿石开采,留下让人心痛的“生态伤疤”。如今,通过常州市金坛区自然资源部门组织的系统修复与科学治理,矿坑宕口重披绿装,成为茅山又一亮丽风景。

01、景区之畔的“灰色伤疤”
茅东矿区坐落于金坛西部、茅山主峰东麓的凤凰山,紧邻东方盐湖城景区。作为度假区核心地带,过去长期无序开采导致山体裸露、岩土松动,与周边秀美风光形成强烈反差。
“一边是景区,一边是矿区,视觉上极不协调。”金坛区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开采活动不仅造成生态退化、地质灾害隐患,更成为制约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视觉污染”。面对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金坛区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引领,启动茅东矿区综合治理,推动生态“伤疤”向“绿洲”转变。

02、系统治理,绘就生态蓝图
茅东矿区修复工程是常州市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体矿山治理项目,占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总投资超5000万元。金坛区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复绿。
“山体是生态的基底,修复必须从根本入手。”耕地保护科负责人胡瑜表示,治理工程将矿区划分为八个治理分区,按照“先急后缓、分类施策”原则,系统推进削坡、清坡、锚杆支护、喷播复绿等工程。累计完成削坡约72万立方米、清坡22万平方米,将坡度降至安全范围,并设置台阶增强稳定性。

03、技术赋能,岩壁“绣”出绿意
“单靠工程整治远远不够,必须借助自然与植被共同巩固成效。”胡瑜介绍,通过草种补植、沟渠导流与植被恢复,逐步重建边坡生态系统,提升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能力,实现“岩壁复绿、宕口成景”。截至目前,已完成挂网喷播22.2万平方米、普通喷播6.3万平方米,种植苗木近6500株,修复裸露矿区约25万平方米。
04、绿中生金,多元路径转型
生态修复并非终点,做好“后半篇文章”是关键。金坛区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矿山+”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将茅东矿区修复与茅山旅游度假区整体规划深度融合,打造主题自驾线路,串联美丽乡村与生态景点,推动“矿区变景区、资源变资产”。通过专业化运营与市场化开发,原本闲置的矿地资源被重新激活,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文旅空间。如今,沿途景观层次丰富、四季皆景,不仅吸引了大量自驾游客,更成为摄影爱好者和自然体验者的热门打卡地,全域旅游的“磁石效应”持续增强。

在推进矿山复绿与土地复垦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村民返乡创业,发展林果种植、林下经济等特色农业,推动“荒山变果园、矿区变农场”。通过将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一批以特色水果、精品茶叶为代表的农业项目加快落地,形成“修复—复垦—产业—增收”的良性循环。当地村民不仅通过参与种植获得稳定收入,更在旅游服务、农产品销售中拓展就业渠道。

05、从“矿区”到“景区”的绿色跨越
茅东矿区的蜕变,是金坛区局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项目不仅消除了地质灾害,修复了生态功能,更成为长三角地区矿山治理的示范样本。随着茅东、双山、营盘山等一批废弃宕口陆续“披绿重生”,金坛茅山正以“山青、水绿、林茂、田沃”的生态底色,书写“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的区域实践。
供稿:常州市金坛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机关二支部
编辑:任瑶琳
审核:王薇 顾军
校对:吴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