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贵阳市林业局获悉,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依托区位、生态、要素保障优势,聚焦生态文旅、运动健康、森林康养、自然教育四大领域,深挖公园特色内涵,推动生态效益与体验价值协同升级,积极开拓“森林+”“湿地+”新业态,积极探索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打造“湿地+文旅”特色品牌。紧扣“水、林、鸟、洞”核心生态禀赋,构建“赏花观鸟+水域生态+休闲体验”三位一体文旅模式。在春季,盛开的红梅、宫粉梅等10余个梅花品种和新栽植5000余株红花玉兰、北美海棠、红豆杉、鹅掌楸等,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赏花、闻梅。同时瞄准年轻人追捧的沉浸式、体验式消费需求,拟在生态与基础条件优越区域,引入咖啡文化等时尚业态,打造公园专属消费体验新场景。

游客在公园内赏花。
培育“湿地+体育”运动产业。公园依托游泳馆、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攀岩馆等体育设施为载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品牌赛事体系,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态运动平台。2025年,攀岩馆正式挂牌“贵州省攀岩训练基地”,全年参加培训青少年人数达131人、1500人次,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阶梯式青少年培养体系。还将积极开发赛事周边衍生品,实现“生态保护、体育健身、文旅引流”的多重价值,让公园成为区域内独具特色的生态运动目的地。

青少年在“贵州省攀岩训练基地”训练。
推动“湿地+健康”深度融合。积极利用现有森林与景观资源,规划建设康养中心、康养基地等多元化康养空间,引入具备专业资质的康养机构,联动医疗机构提供健康监测技术支撑,开展医疗健康宣传实践,为1000余位市民进行现场义诊。逐步构建“生态体验+健康干预+休闲调理”一体化自然康养模式,让市民游客在亲近自然中舒缓压力、改善健康,同步彰显湿地生态价值。
构建“湿地+自然教育”体系。持续优化升级科普宣教馆,深度挖掘整合湿地科普资源,搭建专业化自然教育平台。已开展自然教育课程49场,完成重要科普讲解工作22场,受众1600余人。后续将着力开发精品研学课程,构建多类型、多时段、多目标的课程矩阵,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强化课程趣味性与知识性融合,打造兼具地域特质与文化内涵的自然教育品牌,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向提升。

孩子们在接受科普教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剑
编辑 王瑶
二审 金秋时
三审 谢巍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