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志愿者开展讲解服务
读者在市图书馆阅读书籍
深秋的午后,兰州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区内座无虚席,孩子们正专注参与“小小领读者”分级阅读活动,琅琅诵读声此起彼伏;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游客文明有序地欣赏两岸秋色,执法人员耐心引导往来人流;非遗展演现场,年轻传承人将古老技艺以青春姿态呈现给市民……这一幅幅生动画面,正是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兰州市文明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的鲜活写照。
自9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严格遵循“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助推文化强市”的要求,以深化融合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四篇文章”,推动文明城市创建与文化强市建设同频共振,让文明之花开遍黄河之滨。
文化惠民:从“遍地开花”到“精准滴灌”
“我们不仅要让文化活动‘多起来’,更要让文化服务‘准起来’,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润心。”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龙表示。今年以来,全市文旅系统以《条例》为指引,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5200余场,新发现文物遗存210处,培育省市非遗代表项目50个,旅游投诉同比下降30%,文明旅游蔚然成风。
在市文化馆,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公益培训课程全年不间断开展,形成“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培训、月月有亮点”的服务格局。“2025年我们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60场,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文化馆工作人员张晶介绍。
围绕国庆、春节等重要节点开展的文旅促消费展演、黄河之滨文艺展演、传统庙会、元宵灯谜会等主题活动,累计组织近2000人次演职人员参与,惠及群众超30万人次,送出春联福字1000余副,让传统节日成为传承文明、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
传承创新:从“固态保护”到“活态传承”
文明传承,既要守住历史根脉,也要注入时代活力。在市博物馆文物修复室内,专业技术人员正对一批馆藏金属文物进行精心修复。“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我们不仅要做好‘守护者’,更要当好‘传播者’。”副馆长郑炜表示,目前馆藏12728件文物均依规精细化管理,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
今年以来,市博物馆持续推进白衣寺塔、菩萨殿保护及金属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策划推出《甘肃抗日战争革命文献展》等8场主题展览,《大明风华》等社教活动广受好评。展厅内,来自兰州文理学院的学生志愿者正为观众讲述文物故事,成为馆校合作的生动实践。
非遗保护工作同步推进。全市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规范资金使用,整理完成30首传统曲谱并录制教学视频,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景区。如今,5项国家级非遗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成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服务提质:从“阵地服务”到“流动风景”
“读者之城·书香兰州”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在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区,孩子们在馆员指导下制作诗词绘本;数字阅览区内,年轻读者熟练操作检索系统,精准查找文献……这些温馨场景正是服务创新的体现。
市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副主任黄纯洁介绍,今年以来,图书馆先后承办“石榴杯”陇原儿女心向党阅读大赛、“小小领读者”分级阅读、“陇原小诗童”诗词绘本创作等“陇韵书香季”系列活动,举办《金城讲堂》主题讲座11场,策划“典藏里的金城”文献展等特色展出,以高质量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同时,图书馆创新打造“声悦兰图”“动画中国”活动品牌,全年举办青少年活动94场;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模式,联合开展残障读者“夜游黄河”“阅读分享会”等文化助残活动6场,在盲人按摩机构、职业学校播放无障碍电影,让特殊群体共享文明成果。
文明护航:从“刚性执法”到“温情引导”
在金城关景区,文明旅游已成为最靓丽的风景。“我们坚持以《条例》为准绳,让‘黄河之滨也很美’更加亮丽。”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十大队副队长高宏英说,执法队采取“定点值守+机动巡查”模式,重点加强中山桥、黄河母亲等区域的秩序维护。
针对遛狗不牵绳、非机动车乱停放、流动摊点占道等问题,执法队伍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日均规范不文明遛犬10余起、整治乱停车辆150余辆、清理摊点60余处。针对广场舞、甩鞭等噪音问题,严格执行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标准,累计处理投诉15起。
“文明城市建设需要刚柔并济。”高宏英表示,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执法人员日均开展文明劝导20余次,及时劝阻躺卧公共座椅、攀爬雕塑等行为。随着宣传深入和执法推进,游客文明意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市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成为文明城市的守护者。
如今,走在兰州的大街小巷,文明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从图书馆的静心阅读到景区的有序游览,从文化场馆的精彩展览到街头巷尾的文明举止,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文明城市建设的丰硕成果。
兰州晚报记者 颜维俊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