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闽江口,潮声拍打着滩涂,芦苇在风中摇曳。天空中,一群东方白鹳盘旋回落,护鸟巡护员与检察官并肩前行,望远镜的镜头对准远处的水草间与浅湾处,几位村民正忙着清理堆积的渔网与废旧地笼。
“这些网放在水边,看着方便,其实害了鸟。”一名湿地管护员指着脚边的地笼说,“候鸟迁徙时可能被缠住,轻则受伤,重则丧命。”
鸟儿栖息在闽江河口湿地。 □郑航 摄
闽江河口湿地地处全球九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之一,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关键节点,拥有全球沿海地区唯一、大规模、稳定的鸿雁越冬种群,被誉为“中国中华凤头燕鸥之乡”“中国十大魅力湿地”,是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然而几年前,这里曾一度陷入困境——沿岸渔具杂陈、地笼密布、垃圾堆积,候鸟迁徙受阻,生态系统岌岌可危。
2023年2月,长乐区检察院检察官在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五门闸附近巡查时发现,该区域曾长期堆积废弃渔船、渔网、地笼等生产垃圾,严重影响湿地生态安全。可保护区内没有任何一块土地允许存放捕鱼工具,检察官为此多次入户走访,协调镇政府落实补助资金,帮助渔民将渔具搬回自家或船上存放——短短数日间,违建养鸭场被拆除、废弃渔具清理一空,湿地重新焕发生机。这起案件后来入选全省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从2021年起,长乐区检察院就开始了系统性的湿地保护行动。通过公益诉讼大数据指挥中心发现线索,检察官们在候鸟迁徙前发起“拯救家园”专项治理。三年来,检察机关持续推动湿地生态修复与治理攻坚,综合运用磋商、检察建议、圆桌会议等诉前程序,督促管理处及属地机关履行监管职责,成立“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公益诉讼办案组”,并在保护区设立“湿地生态公益检察保护实践基地”“驻闽江河口湿地检察联络室”。
截至目前,已推动除治互花米草4590亩、恢复植被2605.5亩,先后解决违规搭建人行桥、违法养殖、古榕树群生长环境受损等数十个治理难题,闽江口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
湿地滩涂上,潮声与鸟鸣交织。今年9月,闽江河口湿地管理处联合长乐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局等多部门,持续开展“执法+宣传”双轨护鸟行动。10月起,是候鸟迁徙的高峰期,执法人员深入五显鼻港一带巡查,重点清理非法渔网、地笼等渔具,为候鸟迁徙腾出安全空间。
“根据鸟情监测,这里是候鸟繁衍的重要栖息地。如果不清理渔具,鸟类可能被缠伤致死。”湿地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与此同时,宣传小组走进梅花镇梅北社区,通过展板展示、互动问答、手册发放等形式普及湿地保护知识。
“以前真不知道这些渔具对鸟类危害这么大,以后再也不乱摆放了。”一位村民的朴实话语,折射出观念的悄然转变。执法震慑与宣传引导双管齐下,唤醒公众的生态自觉,让“法治护鸟”成为全民共识。
在护鸟行动中,法院同样以司法温度融入生态治理。今年全国生态日当天,长乐法院在湿地公园设立生态矫正公益实践基地,探索“生态修复劳动+法治教育”的新模式。矫正人员参与“净滩护鸟”志愿活动,清理废弃渔具、栽植树林,用劳动修复自然;当天,法院还将一起生态案件的庭审现场“搬”进湿地公园,让游客与村民共同旁听,让法律的冷峻化作生态的温度。
长乐法院还创新运用碳汇认购、补植复绿、劳务代偿等方式,让“每一次修复”都成为对候鸟家园的守护。自2019年起,长乐法院与福州中院共同设立闽江河口湿地生态司法保护基地,设立自然生态保护巡回审判点、公益诉讼线索受理点、森林警察大队工作点,实现司法与执法的高效衔接。
如今,闽江河口湿地管理处与政法各部门协力共建,青少年生态科普活动、公众观鸟教育持续开展。湿地博物馆正在进行技术化改造,新增互动观鸟平台、鸟类族谱展区、沉浸式绘图体验区,让更多人亲近自然、理解保护。
候鸟高旋云天,湿地生机盎然。闽江河口湿地记录到的鸟类已超过300种,常年分布和越冬水鸟达5万余只,黑脸琵鹭、勺嘴鹬等珍稀物种频频现身。在法治与生态的双向奔赴中,这片“候鸟天堂”正被温柔而坚定地守护着——候鸟的每一次振翅,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回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