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晓雨 通讯员 张萌 潍坊报道
“刚跟着文艺志愿者学会了广场舞新动作,一会儿还要去村文化站排练吕剧选段,现在的文化生活比过年还热闹!”初冬时节,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暖水河村村民李桂兰,放下手中的彩绸扇,开心地向邻里细数着一天的文化安排。从过去“台下看”到如今“台上演”,从单一娱乐到多元体验,这细微的转变,正是临朐县文化惠民工作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以来,临朐县始终锚定“全民共享、全域覆盖”的文化发展目标,一边以“群众参与”为根基搭建文化舞台,让文化贴近生活烟火;一边以“青少年浸润”为抓手厚植文化根脉,让文脉延续成长力量。
为此,临朐县打破传统文化服务“单向输送”的局限,以丰富多元的活动为纽带,将文化舞台搬到百姓家门口。“我要上春晚”暨“幸福来临・达人秀”的海选现场,热闹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5岁幼童踩着轻快节拍舞动身姿,68岁长者亮开洪亮嗓音唱响吕剧,72组选手跨越年龄界限……用各自的才艺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向往。
“以前总觉得春晚是电视里的热闹,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圆‘表演梦’!”首次登台的张秀莲,下台后仍难掩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而在五井镇隐士村,巧借丹柿生态优势,将自然美景、非遗与文艺展演深度融合。柿文化旅游节期间,《幸福来临柿柿红》等充满乡土气息的节目轮番上演,线上直播吸引近15万观众驻足观看。
如今,这样的文化场景已遍布临朐城乡:“一村一年一场戏”“百台小戏进千村”活动实现全县939个行政村全覆盖,1200余场演出将欢笑与温暖送到百姓家门口;“朐艺繁星”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培育8000余名文艺骨干,由群众自编自演的村舞《扁担挑出金银山》,更作为潍坊市唯一代表作品登上山东省第五届优秀群众舞蹈展演舞台。
文化的生命力,既在于当下的繁荣,更在于未来的传承。“红脸代表忠勇,黑脸象征刚直,白脸暗含奸诈……原来京剧脸谱里藏着这么多学问!”在山旺镇上林学校的京剧体验课上,学生们围在基层文化建设指导员身边,眼神里满是好奇,不断追问着戏曲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临朐县积极推动“文化课堂进校园”,邀请专业文艺工作者开展沉浸式教学:从讲解京剧的历史渊源、行当划分,到现场演示“唱念做打”的精髓,再到手把手教学生勾勒精致的京剧妆容,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原本“遥远”的京剧艺术变得鲜活可感。
“画上脸谱的那一刻,我好像真的变成了戏曲里的角色,这种体验太奇妙了!”刚完成“关羽妆”的学生王梓轩,兴奋地对着镜子模仿起戏曲动作,脸上满是自豪。
除了传统国粹,红色文化教育同样浸润在校园里。临朐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串联县政府旧址、淌水崖水库等红色地标,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以前‘红色精神’只是课本上的文字,如今亲身感受后才明白,这是老一辈用汗水、坚守甚至生命铸就的信仰力量!”九山小学学生宋英杰的感悟,道出了红色文化浸润校园的深刻成效。
如今的临朐,文化活动已融入城乡街巷的日常,文化传承正成为校园生活的常态,文脉赓续的蓬勃活力,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文化惠民领域,既让文化温暖当下百姓的生活,也让文化照亮青少年未来的成长之路,实现文化惠民的广度与深度双提升。”临朐县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陈洪涛表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