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潮三叠》(文物小说)
绍兴四年冬·泰州盐场
范公堤的夯土还带着海腥气,老窑工徐拙蹲在龙窑观火孔前,釉料在烈焰中淬出"雨过天青"色。忽见窑壁剥落处露出一截锈铁——竟是半枚唐代梭镖,尖刃铁銎上刻着"乾符三年戍海陵"。盐丁惊呼声中,新任通判范仲淹踏浪而来,貂裘下摆沾满苇叶,指尖抚过梭镖裂口:"此乃先民抗潮之器,今当续其志。"
一、建州瓷火,范公遗泽
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力排众议重修海堤。工棚烛火下,他展开《捍海堰舆图》,却将唐代梭镖压在图角:"此镖藏于堤基可镇水妖。"盐运使讥讽:"白水使君信此巫祝之物?" 范仲淹不语,只命人将三百斤秫米倒入青铜簋测土方。当夜飓风袭岸,新堤裂如龙鳞,唯埋镖处岿然不动。老盐丁见裂痕间透出青瓷残片,上绘莲纹——竟是南唐烈祖祭海所用"岳瓶"。
北宋庆历年间,江南西路,建州。
官窑监陶官沈知微,正对着一窑新出的青瓷发愁。窑火虽旺,但近来连绵的雨水让坯体湿度难以控制,成品率极低。他摩挲着手中一只刚出窑的梅瓶,胎质细腻,釉色青中带灰,正是建州窑特有的“秘色”风格,只是这冰裂纹,比往常更多了几分。
“沈监官,”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是老窑工陈老汉,“这雨,怕是一时半会儿停不了。城外的盱江,水都快漫到堤岸了。”
沈知微叹了口气,望向窗外连绵的雨幕。建州地处闽北,水系发达,却也因此水患不断。“何止城外,”他皱眉道,“前几日收到的邸报,江淮一带,洪水更是厉害。朝廷派了范仲淹范大人前去治水,也不知情况如何。”
陈老汉啧啧道:“范大人?就是那个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大人?那是个好官啊!听说他治水,不只是堵,更重疏导,修了不少圩田,还组织百姓挖渠排涝。要是他能来我们建州看看就好了。”
沈知微心中一动。他想起范大人治水的方略,讲究“因势利导,标本兼治”。这瓷器烧制,何尝不是如此?火候、湿度、胎釉配比,一环扣一环,需得精细调控,顺应物料本性。他低头看着手中的梅瓶,那密布的冰裂纹,虽非本意,却也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或许,这水患,也如这瓷釉的开片,看似崩坏,实则是应力的释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而非一味强堵。”他喃喃自语。
数年后,沈知微因公事调任江淮,竟真的见到了传说中的范仲淹。彼时范大人已两鬓染霜,但目光依旧炯炯有神。他正在巡视一处新修的捍海堰,泥腿子打扮,与民同劳。沈知微上前禀报公务,谈及建州水患与制瓷心得,范公听得饶有兴致,抚须笑道:“沈监官此言有理!天地万物,其理相通。治水如治国,亦如制瓷,需有耐心,有巧思,更要有一颗体恤万民的心。你这建州瓷,能于细微处见功夫,亦可见你用心之深。”
临别时,范公亲笔题写了一幅字赠予沈知微,笔力遒劲,内容正是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沈知微将其珍而重之,后来竟请人将这字的拓片,小心翼翼地刻在了一只特制的建州窑梅瓶的内壁——这便是后世那只“岳瓶”的雏形。他希望这瓶子能如范公精神一般,历经岁月而不朽。他未曾想到,这只瓶子,未来将见证更为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另一位英雄的命运紧密相连。
二、沥泉枪影,墨透纸背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北宋末年,靖康之耻,中原陆沉。
建州窑在战火中时断时续,沈知微的后人沈青,继承了祖业,也继承了那只刻有范公墨宝的梅瓶。此时,这只瓶子已随沈家辗转来到了江南的宜兴。
建炎年间,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正在宜兴一带整军备战。一日,岳飞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偶然走进了沈青的瓷器铺子。
岳飞身材魁梧,虽穿着便服,却难掩一身凛然正气。他的目光,被柜中那只古朴的建州窑梅瓶吸引。“此瓶釉色特别,”岳飞拿起瓶子,入手温润,“底部似有款识?”
沈青见来人气度不凡,不敢怠慢,恭敬道:“回客官,这是先祖在北宋庆历年间监造的建州窑瓷器,底款是‘建州窑制’。”他顿了顿,鼓起勇气补充道,“此瓶内壁,还有范仲淹范大人的墨宝拓片刻痕。”
“哦?范希文先生?”岳飞眼中闪过一丝敬意,他小心地将瓶口对着光亮处,果然隐约看到内壁模糊的字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好!好一个范公!”岳飞放下瓶子,慨然道,“我辈军人,食君之禄,担民之望,正应以此为座右铭!”
沈青见岳飞对范公如此推崇,又听闻眼前这位可能就是岳将军,心中激动,道:“将军若喜欢,小人愿将此瓶赠予将军,只求将军能早日驱逐胡虏,恢复中原!”
岳飞摆手道:“君子不夺人所好。此瓶乃你家传之物,承载范公精神,我岂能白受?”他沉吟片刻,“这样吧,我写一幅字与你交换,如何?”
沈青大喜过望。岳飞的书法,在军中早已闻名,笔力雄浑,气吞山河。
铺中没有好纸,岳飞便取来一张上好的宣纸,沈青研墨伺候。岳飞凝神片刻,饱蘸浓墨,奋笔疾书。只听笔走龙蛇,墨香四溢,不多时,四个大字跃然纸上:“还我河山!”
这四字,字字千钧,力透纸背,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悲愤与壮志。岳飞落款,盖上印章,将字幅赠予沈青。“这只梅瓶,我买下了。此字,赠予你,望你我共勉,勿忘国仇家恨。”
沈青捧着字幅,热泪盈眶。而岳飞,则小心翼翼地收起那只建州窑梅瓶,带回了军营。此后,这只瓶子便成了岳飞案头的常客。在无数个运筹帷幄的夜晚,在无数次对月思乡的时刻,岳飞都会摩挲着瓶身,感受着范公精神的激励,以及那来自江南瓷土的温润慰藉。
战场之上,岳飞用兵如神,他的沥泉枪所向披靡。而他治军之严,更是闻名遐迩。岳家军将士,人人奋勇,不仅因为将军的勇武,更因为将军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的精神。
一次激烈的郾城大捷前夕,金军重甲骑兵“铁浮图”与“拐子马”疯狂反扑。战场上杀声震天,箭矢如雨。岳飞亲率背嵬军迎战,他手持沥泉枪,率先冲入敌阵。
“兄弟们,随我杀!”岳飞声如洪钟。
他的枪法,大开大合,却又不失精妙。一枪刺出,如蛟龙出海,直取金将咽喉;枪杆横扫,似猛虎下山,扫落一片敌兵。金军的铁浮图虽甲胄坚硬,但在岳飞凌厉的枪法下,也纷纷落马。
激战中,一名金兵暗箭偷袭,岳飞听得风声,侧身避过,手中枪顺势一挑,将那金兵挑飞。不料,另一名金兵手持铁梭镖,瞅准空隙,猛地掷向岳飞后心!
这铁梭镖,是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投掷兵器,形似短矛,头部尖锐,尾部有尾翼,飞行迅速,力道十足。
“将军小心!”旁边的亲卫惊呼。
岳飞反应极快,几乎是本能地侧身,同时左手迅速从腰间解下一个硬物向后格挡。只听“铛”的一声脆响,火星四溅。那铁梭镖被格挡开,深深嵌入旁边的泥土中。而岳飞左手拿着的,正是那只建州窑梅瓶!
瓶身之上,赫然出现了一道新的裂痕,从肩部一直延伸到底部,与原有的冰裂纹交织在一起,更显沧桑。
岳飞心中一痛,这瓶子不仅是范公精神的象征,更是他与沈青之间的约定。他怒喝一声,回身一枪,将那掷镖金兵刺死。
此役,岳家军大破金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威名传遍天下。岳飞回到帐中,看着那只受伤的梅瓶,轻轻叹了口气。他命人找来最好的锔瓷艺人,小心翼翼地将裂痕锔合。金钉交错,虽修补了破损,却也永远留下了伤痕,如同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岳飞提笔,在瓶底另一侧,补刻了两个小字:“岳瓶”。这只融合了建州瓷火、范公墨宝与岳飞经历的瓶子,从此有了它真正的名字。
绍兴四年(1134),岳飞屯兵于泰州抗金。窑场少年徐偃开窑时惊见一尊釉裂梅瓶,胎骨刻满金兵屯驻图。岳飞行营中,徐偃献瓶为器,将军以枪锋蘸墨,在瓶腹题"还我河山",笔势如刀劈斧斫:"此瓶盛酒,饮罢杀贼!"
金兵破城那日,瓷瓶被踏作碎片,唯"山"字残片嵌入敌将眼眶。少年冒死拾得带血瓷片,熔铸成铁梭镖尖——形如唐代旧器,锋刃淬岳飞墨痕。
三、铁梭喋血,孤城绝唱
岁月悠悠,岳将军含冤风波亭,“岳瓶”几经辗转,竟流落到了南宋末年的淮东重镇——扬州。此时持有它的,是一位名叫姜才的将军。
姜才,骁勇善战,善使一对铁鞭,更精于枪法。他是淮东制置使李庭芝麾下最得力的干将。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大举南侵,扬州被围,李庭芝与姜才率军民死守,上演了南宋末年最悲壮的孤城抗战。
姜才是岳飞的忠实崇拜者,他偶然得到这只“岳瓶”,视若珍宝。瓶身上的冰裂纹与锔钉,在他眼中,都是英雄的勋章。他常对着“岳瓶”摩挲沉思,遥想岳将军当年“还我河山”的壮志,激励自己坚守到底。
城中粮草渐尽,军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却无一人投降。元军将领阿术久攻不下,便抓来已向元军投降的宋室宗亲,逼迫李庭芝和姜才出降。
李庭芝怒不可遏,登上城楼,指着元军大骂:“吾等世受皇恩,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岂肯降汝鞑虏!”姜才桌案身旁,放着那只“岳瓶”,瓶中插着几支干枯的梅花,散发着不屈的气节。
是日深夜,李庭芝决定率死士突围,前往泰州转换海路去南方迎取流亡的益王,再图恢复。临行前,姜才将“岳瓶”郑重地交给副将:“此瓶承载岳将军与范公之精神,若我不幸战死,你务必将其带出城去,交给忠良之后,让他们记住,我大宋军人,从未屈服!”
七千残破的宋军拖着疲惫之躯到达泰州城,旋即被蒙古骑兵大队围困。此时,升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的李庭芝决定再次突围。
战斗在黎明时分打响。猛将姜才手持铁鞭,身先士卒,杀入元军大营。他的铁鞭舞得虎虎生风,元军士兵纷纷落马。然而,元军人多势众,层层围困。
激战中,一支冷箭射中了姜才的左臂,他咬牙拔出箭矢,鲜血喷涌。此时,一名元军小校认出了他,狞笑着投掷出一支铁梭镖——正是当年岳将军曾格挡过的那种兵器!
铁梭镖呼啸而来,姜才已来不及躲闪,他下意识地举起左臂格挡。“噗嗤”一声,铁梭镖深深刺入了他的臂膀!剧痛传来,姜才眼前一黑,但他猛地一声怒吼,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铁鞭掷出,正中那元军小校面门!
“杀啊!”姜才带伤死战,身上伤口越来越多,血染征袍。他想起了岳将军的“岳瓶”,想起了李庭芝的嘱托,想起了孤城中苦苦支撑的百姓……最终,因寡不敌众,姜才力竭被俘。元军主帅阿术爱惜其才,劝其投降,姜才骂不绝口,终被杀害。临刑前,他还朝着南方,高呼:“我生为宋将,死亦当为宋鬼!”
几乎与此同时,士卒持新铸梭镖巷战,镖尾青瓷纹在火光中流转如泪。城破时,李庭芝将梭镖刺入帅旗石基,断刃上"河"字残笔与堤基唐代旧镖锈迹交融,似在血泊中续写未竟山河。
两位大宋忠臣被押解至扬州,宁死不降,以身殉国。
那名接过“岳瓶”的副将,在突围中侥幸逃脱,他怀揣着“岳瓶”,一路向南,历经艰险,最终将其藏于某处隐秘之地,等待着后人发现。
终章:残瓷听潮
数百年光阴流转,王朝更迭,战火纷飞。那只“岳瓶”,在地下沉睡,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它身上的冰裂纹、锔钉、刻款,每一处痕迹,都诉说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建州窑火中的匠心,范仲淹治水中的智慧,岳飞枪下的忠勇,姜才铁鞭下的不屈,以及那枚冰冷的铁梭镖,所象征的侵略与反抗。
当它再次重见天日,已是和平年代。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它静静地立着,青釉依旧温润,冰裂纹在灯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游客们走过,或许只会赞叹它的古朴与雅致,却很少有人能读懂它背后那波澜壮阔的宋史悲歌,那段关于水患与治理、忠诚与背叛、抗争与牺牲的沉重记忆。
但只要“岳瓶”尚存,那段历史,那些英雄,便永远不会被遗忘。它就像一位沉默的史官,用它独特的语言,向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讲述着那些墨染青瓷、铁马冰河的岁月。而那枚嵌入历史深处的铁梭镖,与瓶身上的裂痕一道,成为了永恒的警醒,提醒着人们和平的珍贵与英雄的不朽。
历史沉钩
- 范仲淹天圣年间修泰州捍海堰,以秣陵红土增堤韧性。
- 岳飞绍兴四年驻防泰州,书法真迹现存"凤墅帖"。
- 李庭芝熔佛寺铜钟铸炮,与扬州殉国史载相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