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慕尼黑,巴伐利亚的千年底蕴便扑面而来——这里是德国最古老的州,也曾作为独立王国雄踞南德。而我却未在这个因足球、啤酒节和汽车工业而闻名的大都会久留,决意继续循着美食、美酒与文化的指引,一路北上探寻更多惊喜。
从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北上 120 公里,多瑙河倒映着千年古城雷根斯堡的地标双塔与大石桥
雷根斯堡:多瑙河畔的千年一餐
慕尼黑市中心的皇家啤酒馆与哥特式建筑是巴伐利亚之行的序幕,而继续向北,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千年风华更令人沉醉。多瑙河的波光渐次浮现,雷根斯堡老城静立水畔,进入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仿佛一步踏入中世纪。众多已受保护的历史建筑密布城中,其中,哥特式的圣彼得大教堂是城市的地标——它的双塔刺破天际,其彩绘玻璃窗被誉为“德国中世纪玻璃画的绝唱”。与大教堂遥相呼应的城外石桥,以16个拱孔横跨多瑙河,自1146年建成后,曾是800年间乌尔姆与维也纳间唯一的石桥,连驰名的布拉格查理大桥都以其作为蓝本。
从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北上120公里,多瑙河倒映着千年古城雷根斯堡的地标双塔与大石桥
16拱的石桥仿佛带人一步踏入中世纪
对于探寻味觉的我来说,雷根斯堡的灵魂,藏在石桥东侧一座冒着烟火气的低矮石屋中,一间名为“老香肠厨房”(Historische Wurstküche)的小店。它是世界最古老的香肠专卖店,自1135年营业至今烟火不灭,最初是为修建石桥的工人提供餐食,后来改为餐厅,1806年现任店主家族接手后将炭烤香肠作为主打菜品。如今这家店在小红书上已成为雷根斯堡推荐最多的传奇打卡地,每天有近几千根香肠被售卖一空。
临近傍晚,我到时小店已快打烊,看到铁架上滋滋冒油、所剩无几的烤香肠,于是和大多数游客一样选择了打包。坐在多瑙河畔,手捧搭配酸黄瓜和甜芥末酱的香肠,一口下去满是肉香,看游船驶过,望古城墙上的夕阳余晖,才算读懂了巴伐利亚北上之旅的第一重滋味。
“老香肠厨房”(Historische Wurstküche)是世界最古老的香肠专卖店
拜罗伊特:瓦格纳的音符淌过巴洛克街角
小城拜罗伊特被誉为“空气中弥漫着音乐”的城市(图/Mikhail Butovskiy)
从雷根斯堡继续北上100多公里,便抵达了我此行最期盼的一站,巴伐利亚州上弗兰肯地区的首府拜罗伊特(Bayreuth)——一座因歌剧而声震世界,每寸空气都沁润着音符,每个转角都蕴藏着文化的精致小城。拜罗伊特被誉为“空气中弥漫着音乐”的城市,又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山水之间,更被美食家们称为“上弗兰肯美食胜地”,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食美酒,持续吸引着全球访客来探寻。
拜罗伊特因“歌剧之王”理查德·瓦格纳的作品而享誉世界。每年七八月间,来自全球的歌剧爱好者汇聚于此,共襄“瓦格纳音乐节”这一盛事。乐迷们聚集在瓦格纳作品诞生地“绿色山丘”,沉浸于精彩演出之中。自1876年创立以来,瓦格纳音乐节已上演众多世界知名艺术家的精彩演出,汇集德国及欧洲顶尖音乐家,托斯卡尼尼、布列兹、蒂勒曼、佩特连科等著名指挥家都曾在此执棒。2025年音乐节以98.1%的上座率,吸引了全球超过5.6万名乐迷。
理查德·瓦格纳亲手设计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图/Mikhail Butovskiy)
小城最耀眼的明珠,当属吸引瓦格纳来此定居的侯爵歌剧院。这座外观质朴内部却极尽华美的建筑,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巴洛克剧院之一,于2012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歌剧院建于1745至1750年间,最初为庆祝拜罗伊特公主与符腾堡公爵的婚礼而建,其内部堪称巴洛克艺术的极致——33列六层叠加、镀金浮雕的木质包厢层层环绕,形成壮观的U形观众席,奢华繁复的木雕与鎏金装饰、精湛的绘画,无不彰显着18世纪的宫廷审美。
此外,由瓦格纳亲手设计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也以独特的木质结构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闻名于世,成为全球乐迷心中的圣地。
富丽堂皇的侯爵歌剧院展现了巴洛克艺术的极致之美(图/Loic Lagarde)
漫步小城,从瓦格纳故居到静谧的宫廷花园,从城外的隐宫到如诗如画的菲希特尔山脉,每一步都踏在历史、艺术与生活交织的韵律之上。这座小城将巴洛克建筑的辉煌与音乐的热情完美融合,为来访者提供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
白香肠纬度线上的文艺慢调
在街头小坐,喝啤酒吃白香肠,感受拜罗伊特的生活情调(图 /Mikhail Butovskiy)
在德国饮食文化中,流传着一个幽默的说法——白香肠纬度线,用以形容德国南部与北部,尤其是巴伐利亚与中部地区那条无形的文化界线。作为巴伐利亚传统美食的白香肠,我在此行中多次品尝到它的美味:雪白肠衣包裹下的绵密肉香,再配上传统芥末酱,形色味兼具。但这种香肠到了北方却并不常见,因而成为德国南部文化身份的象征。被誉为“上弗兰肯美食之都”的拜罗伊特,正坐落于这条“白香肠纬度线”上,这里不仅凭艺术氛围扬名,更以全德国闻名的小麦啤酒与美食吸引八方来客。每年频繁举办的啤酒节、欢乐跑等活动,让人们跨越“白香肠纬度线”聚集于此,在啤酒馆外悠闲地小坐畅谈,喝啤酒,吃白香肠,尽享巴伐利亚的蓝天白云与生活情调。
漫步拜罗伊特老城,当地导游以中世纪运送啤酒马车夫的视角,带我领略了这座“啤酒小镇”的风情。他们熟稔关于“琥珀琼浆”的古今轶事,穿行于市中心,讲述历史名人鲜为人知的饮酒癖好,或是酒馆老板沿袭的奇特餐酒习俗:昔日啤酒是如何酿造的?当地曾风靡一时的某款传奇啤酒,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石板路蜿蜒至老市政厅旁的霍夫布劳啤酒屋,木梁上仍悬挂着18世纪的铜制酒桶,这里曾是市民欢聚畅饮的热闹之地。不免遥想当年,瓦格纳或许就手持黑啤在此小憩,与乐手热烈谈论歌剧旋律。从普莱森茨广场向南,百年老店“Backerei Schmidt”飘出烘焙与麦芽交织的香气,碱水面包配巴伐利亚白香肠,是当地人几代不变的早餐选择。若在夏末到访,老市集广场上会支起红白帐篷的葡萄酒摊,弗兰肯产区的雷司令酸甜沁凉,杯沿沾着葡萄汁的模样,恍如昔日市民欢庆啤酒节时四溅的喜悦。这场90分钟意犹未尽的City Walk,让我重新读懂了这座文艺之城。
巴伐利亚的特色美食白香肠与碱水圈面包(图片提供/ 摄图网)
梅塞尔:一部仍在呼吸的啤酒史诗
梅塞尔家族的四代人
如果说拜罗伊特是一座被音符与麦芽香浸润的小城,那这缕香气必然来自1887年就已飘起的炊烟——位于小城一隅的百年工坊“梅塞尔啤酒厂(Maisel Weisse)”。啤酒厂传承了四代人的匠心,他们守护着那枚象征着中世纪酿造标准的六角星标志,如同守护着从中世纪延续至今的酿造信仰。昔日的红砖厂房如今化作吉尼斯认证的“世界最大啤酒博物馆”,每年超过2.5万名游客,沉浸于这部仍在呼吸的啤酒史诗中。
第四代传承人杰夫·梅塞尔Jeff Maisel(图/Kerstin Haack)
梅塞尔啤酒厂的灵魂,深植于弗兰肯的山水与一部古老的律法。酒厂取用菲希特尔山脉的清冽山泉,配以优质的啤酒花,恪守1516年巴伐利亚公爵颁布的《啤酒纯净法》:水、麦芽、啤酒花与酵母,仅这四种原料,却变幻出千般风味。尽管这部法律在1987年被欧洲法院认为构成贸易壁垒,但它早已融入德意志啤酒的血脉,许多德国啤酒厂至今仍自愿遵循这一传统,并将其视为品质的象征。在梅塞尔,我尝到了明星产品“水晶小麦啤酒”,清澈酒体中果香轻盈跃动,麦甜绵柔,不愧被赞为“小麦啤酒的教科书”。而淡色艾尔、无酒精等特种啤酒亦屡获国际奖项,更有桶陈工艺将烈啤置于红酒、威士忌旧桶中熟成,化作爱好者争藏的艺术品。
小城一隅的百年工坊梅塞尔啤酒厂
麦芽与水、啤酒花、酵母是酿造啤酒的基础原料
酒厂的第四代传人杰夫·梅塞尔(Jeff Maisel)为历史翻开了新篇,他打造的“梅塞尔与朋友”创意工坊,让酿造成为一场可视的艺术。在此,游客可以漫步博物馆,凝视5500只来自世界各地的啤酒杯;深入16世纪石砌酒窖,聆听橡木桶中啤酒的缓慢呼吸;最后在Liebesbier(德语“爱啤酒”)餐厅点一杯现酿鲜啤,搭配弗兰肯猪肘或碱水结面包,任焦香与麦香在舌尖起舞。若有余暇,宿于酒厂的艺术酒店,让啤酒花的芬芳沁入梦境。
游客可在“世界最大啤酒博物馆”里聆听品鉴课程
离开时,我沿着酒厂旁的小河散步。水面倒映着街头艺术家为Liebesbier艺术酒店创作的巨幅壁画,一幅幅现代涂鸦与百年烟囱同框,像极了这座城的性格:传统与革新共生。或许梅塞尔的秘密不止于啤酒,更在于它教会我们最好的传承,是让历史活在当下的烟火气中。
Liebesbier艺术酒店的巨幅壁画(图/Mella Lisitano)
味觉朝圣:在小镇邂逅明星大厨的美食世界
享誉德国的亚历山大·赫尔曼Alexander Herrmann(图/Nils Hasenau)
漫步在巴伐利亚乡间,瓦格纳歌剧的余韵仍在耳畔回荡,百年啤酒的麦香依旧萦绕舌尖,我循着美食爱好者的指引,来到群山环抱的温泉小镇维尔茨贝格,探访20余年来始终享誉德国的名厨——亚历山大·赫尔曼(Alexander Herrmann)的美食世界。这位频频亮相美食节目的明星,早已超越电视主厨的身份,执掌着120人的团队,成为德国餐饮界极具影响力的实业家。
1971年生于巴伐利亚的赫尔曼,在家族经营的维尔茨贝格小旅馆中长大。1996年,学成归来的他将旅馆正式更名为“亚历山大·赫尔曼邮政酒店”。彼时,客人慕名而来不只为下榻这家四星级酒店,更为“见亚历山大一面”。电视镜头次年便向他聚焦,如今他已是德国餐饮节目的标志性人物,并著有10余本烹饪书籍。然而无论事业如何拓展,这座传承五代的家族酒店始终是他心中不可替代的根基。
维尔茨贝格小镇上的邮政酒店藏着赫尔曼的美食世界
维尔茨贝格静卧于拜罗伊特以北20公里的弗兰肯森林自然公园中,邮政酒店便坐落在这仅有1900位居民的小镇广场上。半木结构的外墙流淌着时光的痕迹,40间客房各有独特的设计。若非赫尔曼的追随者频频造访,谁能想到这静谧中竟藏着一处美食圣地?
步入酒店,身着深蓝色、印着“AH梦之队”字样制服的员工以热情迎接,瞬间点燃我对美食的期待。这里汇聚了赫尔曼的烹饪精髓:荣获米其林二星及绿色之星认证的AURA餐厅、为餐厅提供食材的实验室ANIMA,以及弥漫家庭温情的“外婆与孙辈”小酒馆。AURA餐厅以“无界故土”为理念,在坚守弗兰肯本土食材的同时,迸发出无限创意。
凝练食物风味的 ANIMA 实验室
约希带顾客走进 ANIMA 品尝食材的蝶变
将顾客请进“快乐厨房”也是赫尔曼的惊喜之一
我跟随赫尔曼的伙伴“食材猎人”约希(Joshi)走进了ANIMA实验室(ANIMA源自拉丁语“灵魂”),边品尝边听他讲述如何与80余家本地农户协作,让木瓜、百香果、洋蓟等异域作物在弗兰肯生长,并引进了德州长角牛与伊比利亚黑猪等有关“食材实验”的故事。约希说,他就如森林里寻找松露的猎犬一般,串联起土地与厨房,构建起强大的供应商网络。团队以季节为尺,坚持在食材风味巅峰期采收——这种时间限制反成创作契机。ANIMA融汇古今技艺,通过发酵、熏制、腌制等方法将本地鲜物转化为可跨季使用的储备,在这里,价值34.5万欧元的150种食材有近八成都经此蜕变,AURA餐厅主厨们可从中凝练风味,使每道菜肴都承载着时间沉淀的深度。
如今,赫尔曼的美食版图已织就完整网络:从纽伦堡国王大街的熟食店Frank’ness,到可品尝14道佳宴的Imperial餐厅;从小镇酒店的米其林星辉,到泳池边唤起童年记忆的1955小食铺。这位跨界主厨以美食证明:最动人的味道,永远扎根故乡风土,却始终向世界敞开胸怀。
(图/CMYK)
(文、图/王一宁)
(部分图片由GNTB、拜罗伊特旅游局、Maisel Weisse、Alexander Herrmann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