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距离唐代诗人生活的年代已经千年有余,如果我们愿意,当下仍然有很多种触摸诗人的方式。比如我们可以阅读他们流传至今的诗词篇章,幸运的话可以在博物馆看到诗人的亲笔手迹,以及去诗人的故居或者墓地探访拜谒。这些方式,或许会在某个点上触发我们与千年前诗人的一次心灵互动,而如果想要深入探访诗人的灵魂,恐怕还得跟着诗人“旅行”一趟。
近期央视出品的《跟着唐诗去旅行》,拍摄的就是重走当年诗人人生轨迹的一部纪录片。纪录片分别选取杜甫、孟浩然、王维、岑参、李白5位唐代诗人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旅程,对应《江湖》《故人》《长安》《边塞》和《仙山》这5个主题,邀请诗人西川,书法家鲁大东,学者郦波、杨雨,作家韩松落,寻访唐诗现场,回望山河变迁,触摸今日中国,追寻诗意生活。
“在两条大河之间,在你曾经歇息的/乡村客栈,我终于听到了/一种声音:磅礴,结实又沉稳/有如茁壮的牡丹迟开于长安/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这是诗人西川于1989年写下的诗歌《杜甫》。在节目中,非常喜欢杜甫的诗人西川追随了杜甫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了寻找安身之处,带着家人从甘肃天水向成都出发,他的身后是深处“安史之乱”中的长安。西川此行,从甘肃陇南出发进入四川到成都,再经过长江三峡,最后到达湘江上的一座小岛。
诗人这段旅程跋涉千里,纪录片找寻了几个杜甫的落脚点重点讲述,比如在陇南,他曾经住过的一个小村子,他曾经跨越过的一条河流,他在成都居住了四年的草堂,以及去世前一年,杜甫到达的湘江上的一个名叫晚洲的小岛。当然,纪录片并非流水账似的记录诗人这一段行旅,在行旅之中西川同时说出了他对杜甫的解读,以及杜甫精神如何沉浸到千年之后的读者的理解中。纪录片甚至还点染出了一名诗人对一座城市的影响,比如杜甫之于成都,孟浩然之于襄阳。
纪录片中有一段西川在青城山遇雨的经历。起初西川略有担心如遇大雨无法上山,果然雨落山间,只能潦草地在山中等候时,西川想起了当年杜甫也是如此怅然望着窗外的雨,哀叹自己,也惦念天下。如此奇妙,尽管时隔久远,我们依然可以在这段旅程中,与杜甫当年的心境紧紧契合,辗转流离中他悲苦穷困,仍然孜孜不倦地记录下他这一路的风尘。这一路风尘,一如西川的这趟行旅。
非常喜欢西川在纪录片中说的一句话:从唐代至今的上千年来,中国大地上江山的大势大貌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今我们看到的江河,与当年杜甫所看到的万里江山差不了许多。岁月侵蚀不了凝固的山川,也抵挡不住杜甫之诗作精神的代代传承。如果读者愿意,仍然可以回到当年的诗歌现场,感受诗人诗歌的温度和精神的辽阔。
“人生不得志,便向青山游。”除了杜甫的《江湖》,目前纪录片的第二集,孟浩然的《故人》也已播出。相比之下,布衣孟浩然比杜甫还是洒脱很多,他的行迹更多的是山山水水。书法家鲁大东在江浙的山水间寻找孟浩然的痕迹,青翠山岭、浩荡河流,随着一叶扁舟抵达一座孤岛,都是与孟浩然重合的轨迹。人们总是说要去寻找诗意的生活,倘若愿意沉浸下来慢慢品味,诗意无处不在。毕竟,在学者王兆鹏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中,可以轻易找到某个地方曾有哪名诗人造访过。只要愿意出发,不难与哪名诗人的行迹重合。
如果说《江湖》这一集用了很多细腻、琐碎的视角,《故人》这一集则用了很多一眼看尽一处河山的大镜头。鲁大东说,高空飞行,可以看到山的骨头和脊梁。雁荡山、建德江,镜头俯瞰这些孟浩然当时置身其中的美景,那个繁盛、自信的大唐呼之欲出。
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中写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如今读这句诗也别有意味。比起地球数十亿年的生命,千年的时光只是转瞬间。当年诗人看过的那些山川河流、明月花草,与今天我们看到的几乎并无二致。
这是一种多么有趣的心灵撞击!(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 记者:徐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