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东山、牧牛山一线 本文照片均由新黄河记者徐征摄
济南泉多,山多。清代刘凤诰曾喻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可见济南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城市。
济南的山,最有名的是千佛山,它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胜景。千佛山东行六公里,有一座牧牛山。山名因何而来,流传了多久,不得而知。求助百度,街头问过几位老者,均无答案。
牧牛山很普通,山体不高,规模不大,在济南众多的山中,它缺少千佛山的蒲团焚香,九如山的绮丽多姿,华山的历史厚度,英雄山的红色元素,普通的不显山露水、惹人注目。
牧牛山上看夕阳
昔日的牧牛山是一片荒山野岭,它南接东山,通过东山与转山相连。春生夏长,山上的野草、山花、荆棘、树木经风沐雨,周而复始,自由、无为地生长、消亡、生长,没有人知道它轮回过多少个年头,经历过多少风雨,发生过多少变故,那种天然的风貌,茂长在人们的心田。
牧牛山清新的山风散发出吸力,城市的触角延伸到山下,周围一年比一年变得热闹。西侧的洪山路,北端的转山西路,东边的福地街新建的居民小区,一片连一片,曾经偏僻的山野郊区成为宜居之地。
牧牛山上
挖掘机的轰鸣声惊醒了沉寂的荒山,牧牛山被规划改造成山体公园,通往山顶有了石阶、木梯和水泥路。山上栽植了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季节,山上的树木、绿植笼罩山体,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馨香。经过人工点缀后的牧牛山,像薄施粉黛的女子,清新亮丽。亦如经过后期处理的原片,增色不少。从山下来到山上,咫尺之间,却是两个世界,一个浮躁,一个安静。山下居民喜欢到山上,或健身,或赏花,或稍作安静,舒缓紧张的心绪。周末或者节假日,山上人多,普通的山略显热闹。春天里,山顶上见到几位上了年纪的园林工,莳花弄草的间隙,盛开的桃林下,有的清唱,有的伴舞,几只花喜鹊枝头上“喳喳”地欢叫,与劳动者的歌声形成天然的合唱。
位于旅游路南的牧牛山
明代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将“牧牛”喻为“治心”。改造后的牧牛山,按照治心理念规划设计,细分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意图通过游山,使人的身心协调一致,体健心悦。
缓步山上,放眼四周,远处群山起伏,山下高楼林立,情不自禁地想起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
“我走近森林,是因为我想带着明确的目的去生活,以图直面生命的本质,以验证我是否无法领会它给予的启示,以免在我弥留之际,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生活过。”
人在牧牛山,使人很自然地想到牛,以及与牛有关的话题。农历辛丑牛年,新年祝福语中,多见牛气冲天,牛(扭)转乾坤之类,仔细想来,有些不妥。牛的鼻子,其地位和重要性在全身器官中非同一般,常言牵牛须牵牛鼻子。牛或立或卧,鼻孔朝向两侧,喘气时基本是冲向地面,而非冲天。假若非让牛梗起脖子,鼻孔朝天,牛上来牛劲,使了牛脾气,恐难以遂愿。至于牛(扭)转乾坤,则似乎太过牛气。《易经》八卦首为乾卦,次为坤卦,分别代表天和地。天地浩瀚无边,变化无常,可见牛(扭)转乾坤并非易事。
站在牧牛山北侧的独照亭,可见山下有一座学校,朗朗书声和着清爽的山风传来。多诵读经典,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亲近自然,理性思考,会逐渐去掉身上的牛气、燥气,多出静气、顺乎自然之气。
牧牛山下的山大辅仁学校
稍感遗憾的,时下整个社会的阅读并未形成响彻城乡的宏大和声。反之,夹在喧嚣的市声中,读书声有点儿羸弱,势单力薄,气力不足。
如今市声嚷嚷,几乎找不出巴掌大的静地。夜晚,城市商业高楼上霓虹灯闪烁,资本魔方的渗透力惊人,城市人已失去仰望星空的兴趣和能力。当初蜂拥进城的乡下人,时不时想起村子那明丽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农人仍旧习惯仰望天空,手牵老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运用经验判断天气变化,决定耕种或者收获的最佳时机。倘若遇到天气干旱,而播种时节已到,农人仰望天空的频次增多,祈盼甘霖的目光急切,并伴有叹息声,他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会深刻,生活中很少见到农人浪费粮食。
安静的东山和山下的村庄
数千年的农耕时代,牛是功臣。耕种、拉车,样样离不开牛。时常想起田野上老牛低头发力、“哼哧、哼哧”喘息的样子。
孔子55岁那一年离开鲁国,带着弟子乘坐牛车开始周游列国。我们在仰望车上先哲圣贤的同时,不妨向老牛送上感激的目光。路途遥远,牛车承载的那些精神巨匠的思想分量,已经远远超过他们的体重。长达十四年的行走,老牛功不可没。当年孔子从鲁国到达齐国境地时,是否在牧牛山下歇过脚,今已无从考证。回首那个遥远、浩荡的车队,今人应该感到庆幸,幸亏那时交通工具落后,慢悠悠的牛车,使一代圣贤有足够的时间你一言我一语地吐露金句妙语,以致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可看到先哲身后那清晰的思想辙印,并顺着辙印一路捡拾圣贤遗留的思想和智慧的种子。
清晰的辙印发人深思:时下科技飞速进步,商品经济发达,当年诸子百家创造的思想巅峰,后人仰望中一路追赶,却始终无法超越。
牛的负重前行精神影响到人,生活中常见“老黄牛”,不图名利,躬耕职场,埋头实干,赢得众口赞誉。
雨后的清晨,站在牧牛山上,眼前浮现出那幅诗意的画面:春色里,烟雨纷纷,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持长笛,指向远处的杏花村。(济南时报·新黄河 作者:王国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