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来到隆安县南圩镇的大同村,看到公路边有座横跨于大同河的单拱桥,从外观看应该有点年代,询问村民得知建于上世纪的50年代,算起来得有70多年的历史。老拱桥,对于喜欢乡村游的我非常喜欢这类古建筑,不过对这座老拱桥感兴趣的是它的名字还有背后的故事,本文就写一写位于大同村的老拱桥。
老拱桥当地人叫龙汉桥,名字里有龙和汉两个字,不难免想起名字的来源。汉,极有可能是汉朝,龙则是古代所谓的皇帝,要么说来龙汉桥还跟龙文化有关。假如说龙汉桥用字面去理解汉历里面的汉朝,那么龙汉桥足有200年的历史。2000年前这里有人类活动想来是吹大话,最早落业附近的是陆姓人家,是北宋年间的,龙汉桥建于汉代的说法不成立。
跟龙文化有关的说法感觉有点牵强,龙在古代代表皇室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当朝的掌权者,也就是所谓的皇帝。隆安县这山穷僻壤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没有皇帝亲临过,要说有皇帝亲临过隆安也勉强说得过去,那就是南明朝的永历帝。永历帝算不算皇帝待考究,但皇帝亲临过此地看来不可能。不过永历帝来过此地也不是不可能,毕竟是逃难皇帝,谁敢保证其没来过这山穷僻壤的大同村?
相传南明朝时期,永历帝朱由榔带领南明军队跟清军死磕,但实力悬殊而落败,为了能够跟清军继续抗衡带领残军在桂西北地区活动,同时也希望以桂西北为根据地对抗清军乃至最后推翻清朝恢复明朝。可惜的是明朝时期朝廷对桂西南地区的土司残酷镇压,南明朝毕竟是明朝的延续,地方百姓和土著力量并不支持永历帝,在桂西南地区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更是被清朝军队追着打。永历帝带领残军到处躲避,来到大同村避难,修建这座桥也不是不可能,只不过大同村没有永历帝在此地避难的记载,龙汉桥跟永历帝攀关系的故事就编不下去了。
跟龙文化攀不上关系那就联系一下地方文化,经过推敲,龙汉桥的起名还跟地方文化有关。龙汉桥横跨于大同河,往山里面走就是几十亩地的山坳,山坳里缺乏水源被当地村民称之为山里的一片旱地。山坳在当地的叫法为陇,不同地方带有不同音,陇也被称为龙或者隆,也称之为弄,缺乏水源的则叫做旱地,亦称之为陇旱,统计地方名时为简化而写为龙汉。龙汉的龙是山坳,跟中原文化的龙有着天壤之别。
龙汉桥的得名并非是跟龙文化有关,而是这座桥通往龙汉这个地方而得名龙汉。现在看到的龙汉桥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老拱桥,其实龙汉桥修建的修建的时间要往前推至清朝康熙年间。清朝时村民去龙汉干活都要横跨大同河,村民为图方便而修建龙汉桥。受限于条件,起初的龙汉桥只是木质平桥。龙汉桥自修建起到清朝倒台,被洪水冲垮后又重建,重建后又被冲垮,直到解放后有水泥,龙汉桥才算固定下来。
民国末期有村民挑着农肥到龙汉去给自家的庄稼追肥,可能是木质龙汉桥称重超载,龙会桥垮塌,村民连同桥体砸向水面,村民也就是一身湿的问题,让村民火气的是农肥灌进嘴巴里。农肥说着好听,实则是牲畜或者人的便便,动物便便灌进嘴里想来不呕几天,吃不下饭的有几天才怪。村民发誓要修建稳固的拱桥,为此还到山里收集石头搬到大同河边,为修建龙汉桥做准备。村民忙着赶工期时正好遇上土匪作乱,一伙土匪攻打南圩反被解放军绞杀,残匪则从南圩撤退经大同前往万承县,看到村民修桥就拿村民当火气桶给杀了,龙会桥就此停滞而成为烂尾工程。
龙汉桥烂尾至50年代末才重新开工,此时修建龙汉桥的不再是某个村民而是集体修建。大同河也就5米宽,龙汉桥工程难度不大,半个月就完工通行。大同村村长想邀请南圩区的区长来剪彩庆祝,但觉得龙汉桥就是个顺手而建的微型工程,动用大领导来庆祝有点不妥,最后只能是村长带领村里的几个队长庆祝。通行当天就杀了一只鸡和一只羊祭拜,并且还耗费上百斤的公文包,村长都喝麻了。本文就吹到这里,往下不知怎么编了,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