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天义:北岳恒山:雄峙塞北的自然画卷与人文丰碑
“天地有五岳,恒岳据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句,道尽了北岳恒山的雄浑与奇崛。这座横亘于晋冀之间的山脉,既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是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化坐标,秋光里的它,更是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揉成了一幅立体的画。
一、自然风景:塞北天险的秋韵奇观
恒山的自然之美,在“险”与“秀”的交织里。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1米,如“人天北柱”般刺破云霄,西侧翠屏峰与之对峙,两峰间的金龙峡深谷切割,相对高差超1000米,岩壁裸露如刀削,恰是“版画式断层山”的绝佳范本。秋日里,漫山松柏凝翠,黄栌燃红,元宝枫撒下金箔般的叶片,山风拂过,松涛与红叶共舞,竟让人想起《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意境——山川草木皆有灵,秋阳下的恒山,正是天地节律的具象化。
沿山而行,“恒山十八景”藏着无数惊喜:“虎风口”的风穿林而过,声如虎啸;“悬根松”的根系裸露却苍劲挺拔,似与山石共生;“夕阳返照”时,余晖洒在灰岩壁上,将峰峦染成暖金,连山间的潜龙泉都泛着粼粼波光。站在缆车中俯瞰,整座山脉如巨龙盘踞,桑干河与滹沱河的支流在谷底蜿蜒,“八水皆南汇,群峰尽北蹲”(明·汪承爵《登恒山》)的壮阔,此刻才真正映入眼底。
二、人文景观与历史故事:千年文脉的立体书写
恒山的人文印记,最浓墨重彩的当属悬空寺。这座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的古寺,“自在悬空无二寺,公输神木赖撑持”,半插横梁于翠屏峰峭壁间,木质框架借岩石暗托,58米的高度下是深谷,却稳立千年。寺内“三教殿”供奉儒释道三圣,佛龛旁的“仁义礼智信”匾额与道家符箓相映,堪称“释香儒道同庐享”的文化奇观——这背后藏着古人“和而不同”的智慧,也见证了北魏以来文化融合的历程。
山间的北岳庙,则是历代帝王祭祀北岳的圣地。从西汉初年营建,到明清扩建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的建筑群,庙前的“北嶽恒山”牌坊刻满岁月纹路,殿内的碑刻记载着“移祀北岳”的往事:明清前北岳祭祀在河北曲阳大茂山,明代弘治年间大臣上疏改祀,万历年间封浑源玄岳山为北岳,直至清代顺治帝“御批移祀”,才定了今日恒山的地位。
而恒山的历史,更是一部“兵家史诗”。它扼守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的咽喉,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等“险关五虎”虎踞其间,春秋时代代国凭它存天下,战国燕赵靠它立诸侯,两汉匈奴争它控边疆,北魏拓跋氏依它分天下——山间残存的烽火台、古城堡遗迹,正是“作华夷之限,龙盘虎踞,千秋保障镇边疆”(恒山楹联)的鲜活见证。
三、登山体会:一步一景,一念一悟
登恒山的过程,是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共鸣的旅程。初乘缆车时,秋阳透过车窗,将山间红叶映在孙辈笑脸上,孙子攥着“悬空寺”绘本追问的模样,让“天伦之乐”有了具体的画面;下缆车徒步,脚踩落满松针的石阶,山风裹着松脂的清香扑面而来,路过“恒宗”摩崖石刻时,见那楷体大字笔力千钧,才懂何为“云中天下脊,尤见此山尊”。
站在悬空寺下,仰望木质楼阁在峭壁间悬立,听导游讲古人“半插横梁为基”的智慧,忽然想起《论语》中“仁者乐山”的话——恒山的“仁”,不在柔媚,而在它承载千年的包容:包容了兵家的金戈铁马,包容了三教的共生共荣,也包容了每一个登山者的心事。待夕阳西下,往山下走时,回望天峰岭在暮色中渐成剪影,竟觉此行不仅是看山,更是“观天地之大,悟古今之变”,正如恒山松那般,在岁月里扎根,在秋光里从容。
乙巳年中秋 作于乾县顺太街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