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人在旅途9219 瓜衍听雨 云南
煤改电、煤改气闹了几年,终于沉寂了。老百姓烧煤取暖,做饭的习俗也改变了一些。家乡汾阳延续千年的习俗---烧炭取火的灶火,消失了一些。
汾阳的火灶,和野炊时搭的火灶大体相似,只是更精致卫生一些。野炊时,捡几块石头间隙围拢固定,上放烧煮器皿,石头炉膛内烧柴或加些许炭块生火。烟沿烧煮器皿周边溢出,待火焰渐烈,舔着器皿底灼烧。
这是水煮或烧烤随意,食物香气四溢,大家围拢聚餐,其乐融融,也是一种乐趣。现在由于时间、时机或年纪故少有野炊了。且不去管它,还是说说家里的灶火。
家里灶火由下至上分成灰坑(汾阳话叫燎窝li'ewu)、铁质灶盘(生铁整体浇铸,汾阳话叫li'ezi)、炉煻(汾阳话叫火煻hutu’o,放引火柴和炭块的地方)、灶煻(架铁锅或鏊子的地方)、铁质锅圈(汾阳话叫火圈huquze,大小两个铁圈相连,大的座锅,小的添碳、柴用),添柴的铁质圈上有铁质的圆形盖子(汾阳话叫火盖儿huger)。灶膛后有两个圆形小烟道通火炕内,通过火炕烟道后,接通墙内竖直的大烟道(大烟道汾阳话叫烟肚yidu’o)直接通至房顶上。整个火灶由砖砌成,炉煻、灶煻、烟道均用炉灰拌黏土抹成光滑弧形。灶台顶面用砖铺平,小时候我家灶台用的是水磨石的,那已经是很现代的了。
现在大部分家都贴了瓷砖,很漂亮。灰坑外有木质或铁质的盖板(汾阳话叫燎窝板儿li'ewubaer)。盖板留有竖向一指长的扁孔,那是燎火(旺火)用的。整体构造非常科学,火烧旺后火苗舔着锅底,上火快,烟通过炕中烟道余温烧暖炕,废烟经过大烟道排出室外。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性。
当然有时候外部气压温度低,会造成烟倒溢回房间内。这时就拿桶凉水,上到房顶,从烟道顶灌下来,烟就会排出顺畅了。烟道底部设有灰坑,灰坑低于灶膛有一尺左右,所以水不会灌入火炕内。你会惊叹古人的智慧了。幼时的我们,最中意的是炉膛外侧约一尺远,只有拳头大小,深约一尺的砖砌小洞,(我们叫火堂堂hutu’out’o),那里面总会藏着烤红薯、烤土豆,拿出来,剥了皮,那叫个香。
顺便解释一下,汾阳话,一般把小东西喜欢叠字讲,比如大尺寸凳子,我们叫凳子,而很小的凳子,我们叫凳凳denden或者叫床床cuocuo。从cuocuo的叫法上,我们也可以窥见汾阳方言的古远,古人以床为凳,也是一例证。
煤改电或煤改气后,这样的灶火还会延续吗?原始的灶火做饭的同时,顺便也将炕烧热了,做到了物尽其用,不好吗?烧了数千年,延续了数千年,难道真成了环境污染的魁首了?但愿能如愿吧!内心里真是舍不得家的火炕头,满满的都是温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