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访古,若只流连于皇城宫殿、名园古刹,却错过了散落在山河之间的古塔,便如同读一首壮阔的史诗,遗漏了最精炼的诗眼。它们常孑然独立于山巅、水畔或荒野之中。这种孤独,恰恰成就了其魅力。当你穿过现代化的城镇,在田野尽头蓦然望见一座古塔的剪影,那种时空交错感强烈而纯粹。这次在运城访古的途中,虽然古老的宫观寺庙已经看不过来,但是自驾沿途那些散落的古塔同样非常精彩,它们就像历经风霜却从不言语的向导,指引着我们,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完成一场与祖先和历史的崇高对话。
·
第一处是北阳城砖塔。从稷益庙往稷山县自驾的途中,会经过一片黄土地形成的峡谷之间,这里地势险要,沟壑纵横。北阳城砖塔就位于峡谷中的村庄之中,远远看着像是长在楼顶上一样。北阳城砖塔创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为一座七级密檐式实心宋代砖塔,塔壁素面,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檐部均叠涩出檐,看着规模比一般的古塔要小。北阳城砖塔佛像基座上有“宝元二年岁次乙卯八月辰甲朔二日立……”题刻,记载了阳城村村民解武为其母奉佛而造的事迹,为考证建塔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处是南阳村寿圣寺塔。去的时候已近黄昏,在导航指引下,我们来到了这个宁静的村落,看起来有些破败。可惜去的时候,寿圣寺塔正处在维修中,搭满了脚手架,周围更是围了一圈挡板,好不容易才在罅隙间得以一睹这座宋代古塔。南阳村寿圣寺塔原系寿圣寺附属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八边形,为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一层的塔檐砖雕仿木结构斗拱,二层以上无斗拱,皆出叠涩砖檐。除九层和十一层,其他各层正南面均有砖券拱门。据说塔内中空,每层辟有方形塔室,原一至三层均架有木梯,可以上下,四层以上从塔内可凭肢体攀登,最高可至六层。
第三处是北辛舍利塔。在探访完万荣后土庙后,一路自驾到黄河边的高地上,就可以看到这座颇为独特的古塔。北辛舍利塔,原是崇圣禅院内附属建筑,创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现寺已毁,唯塔尚存。塔坐北朝南,塔体为五层,一层、二层平面呈方形,三至五层平面呈圆形。塔层数较少,但各层塔身、塔檐的造型均不相同,是元代流行的喇嘛塔与明代出现的金刚宝座塔组合形式的变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