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梯田浇灌千年农耕文化
云南省红河南岸哀牢山深处,遮天蔽日的云雾为这里平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在这口口相传的神秘之外,巍然屹立着一座传承千年的遗产,它就是刚刚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元阳哈尼梯田。
元阳哈尼梯田 图片源自齐鲁晚报
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是耕种梯田的民族。《尚书》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处就已经开垦梯田,进行水稻耕作。元阳哈尼族开垦梯田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从那时起,以哈尼族同胞为主的各族群众便依山就势开凿梯田,现存305条沟渠,纵横交错,滋养梯田。这部刻在云岭大地上的“生态史诗”,如今涵盖坝达、多依树和老虎嘴三大核心片区,灌溉面积达5.61万亩。
元阳哈尼梯田 图片源自元阳县人民政府
哈尼梯田的独特魅力,源于其历经千年演化形成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立体生态体系,实现了生活、生产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在长期农耕实践中,当地居民独创“木刻分水”精准分配水量、“水力机械”助力灌溉、“竹笕引水”跨越沟壑,更以“冲肥法”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构建起一套与自然高度适配的山地灌溉系统。这套“四素同构”的生态体系,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至东南亚,越南、老挝的梯田改造后,灌溉效率提升了40%。
元阳哈尼梯田(航拍) 图片源自云南日报
元阳哈尼梯田的突出价值,超越灌溉工程本身。其以无坝引水、流水开沟、重力自流为核心的“山地灌溉范式”,开创了立体分水的先河;由哈尼族“沟长制”代代传承的管理模式,连同1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技艺,赋予其鲜活的文化延续性;每年1.2亿立方米的涵养水源量,以及随海拔变化形成的垂直景观带,更让它成为生态保护的典范。
这片传承千年的哈尼梯田,春天生机勃勃,夏日绿浪滚滚,秋天金黄遍野,冬天云雾缥缈。这种美不止于风景,还来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他们与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相互依存,用智慧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篇章。
审核丨樊弋滋
监制丨轩玮
文案丨张志豪(实习) 王子月
责编丨孟京
美术设计丨杨桦
校对 | 王子月
中国水事综合新华网、光明日报、云南日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元阳县人民政府等整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