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丽水·仙都五日游记之三——重游绍兴安昌古镇,探寻千年水乡本真
前言
丽水仙都游第五天,去绍兴安昌古镇。重游古镇,它不再是地图上的冷符号,倒像知心老者,用依旧的节奏慰藉归来游人的心。作为绍兴四大古镇,它建于北宋,遭战乱后明清重建,江南水乡模样半点没改。河道绕着白墙黑瓦蜿蜒,乌篷船慢悠悠荡着;路旁商铺的腊肠咸香直钻鼻子,笔者跟随旅行团队的人缓慢行走。古镇里游人挤挤攘攘,摊主吆喝得热乎,扯白糖的甜混着腊肠的咸,一脚踏进去,满是活色生香的日子味,让人刚落脚就舍不得挪步。
静逛古镇,满是安宁
中午来到古镇,河道两岸的民居院门半掩着,竹帘垂着遮了半扇晨光。这里的静从不是空无一人,而是生活原样——老爷子们在檐下品茶说话,笼里的鸟叽叽喳喳;乌篷船老大慢悠悠摇着橹,桨叶划水的声音清清爽爽,连游客说话都自觉放轻了嗓门。我站在石拱桥上往下看,清澈的河道里,乌篷船犁出的水线慢慢荡开,把桥影、人影、布幌的倒影轻轻搅碎。这次来,我才算懂了什么叫“时光凝成的油画”,这份静浸在骨子里,让人心里安安稳稳。
我随着人群往前走,清风第一廊在河道上,廊柱有点旧,青瓦搭着遮出一大片阴凉。乌篷船从廊下钻过去,船顶擦着廊檐,船夫喊一声“借过咯”。我站在廊柱边,看阳光从廊缝钻出来,落在水里碎成一片片金点子。风一吹,带着河水湿气的凉风吹过来,还裹着点草木的清香,连呼吸都跟着慢了半拍。这份宁静,就是日子该有的踏实样子——没那么多喧嚣,也没人催着赶路,就只剩下时光慢慢淌着的安宁,让人心里熨帖极了,压根不想挪步子。
走在青石板路上,两旁商铺紧挨着,青砖墙上斑驳痕迹,像极了当年商人往来踩出的烟火印。古色古香的招牌挂在檐下,有些木匾的漆都掉了,可商铺的字迹还清晰可见。一个老匠人正低头摆弄竹编,篾条在手里翻飞,不一会儿就成了个精巧的竹篮,那手艺肯定是祖传的。乌篷船从河上晃过,船上坐着一两位客人,像在诉说从前商船往来的故事。我踏在石板上,像踩着历史的温度,暖乎乎的让人想起旧时商贸繁盛的光景,心里满是沉静的安稳。
闲在日常,过得从容
随后,在古镇商铺里挑了酱瓜、烧饼、怪味豆,揣着满满一袋吃食,这回不赶景点,慢悠悠逛着一家接一家的铺子。走到桶匠铺,师傅低着头刻木头,木屑像雪片似的飘;老酒馆伙计刚挂好当日水牌,毛笔字写得又黑又有力;河边妇人搓着衣裳说笑,声音脆生生的透着热乎。第二次来,这些场景看着格外亲切。原来安昌的“闲”从来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刻在日子里的从容,不用追着时间跑,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份松弛劲,让人打心底里熨帖。
正午的古镇晒着暖阳,不远处的民居外,几位阿婆坐在躺椅上唠家常,说话的语气满是知足;几个小孩举着风车跑过石板路,笑声脆生生的,把檐下的麻雀惊得扑棱棱飞起来。路边卖腊梅的阿婆守着竹篮,暗香飘得老远,有人跟她讨价还价,声音软软糯糯的,半点不急躁。旁边有个姑娘剥着刚买的糖炒栗子,甜香混着暖阳的温度,乌篷船载着游客慢悠悠划过,船桨把水里的云影搅得晃晃悠悠,这份实打实的闲情逸致,让人彻底忘了外头的喧嚣。
此时的古镇,闲得透着股烟火滋味。我站在茶馆门口,和一个老人闲聊,问问他们日常过得咋样。河边的小酒馆飘出阵阵黄酒香,掌柜的搬着桌椅往门口摆,嗓门洪亮地招呼:“来喝杯热黄酒暖暖身子哟!”情侣们并肩踩着石板路,低声说着悄悄话,影子在斜阳下拖得老长。远处的屋檐下,炊烟袅袅缠上树梢,混着家家户户饭菜的香气飘过来。这份闲韵不是装出来的,是忙完生计后的踏实松弛,就是生活本该有的从容样子,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逛古寻踪,岁月留痕
重访师爷馆、民俗风情馆,才懂安昌的“古”从不是陈列品。民俗馆里,水乡社戏、船上迎亲的老照片,和街边箍桶、竹编的活态场景撞个满怀。民居间的老祠堂,门轴吱呀作响,木雕窗棂还留着旧时纹样。仁昌酱园,老酱缸整齐排列,缸口的盐霜泛着白,在阳光下散着醇厚酱香。来到师爷馆,见灰瓦白墙暖得温柔,推开斑驳木门,泛黄卷宗、褪色官服静静陈列,文书上的工整笔迹、严谨批注,藏着旧时幕僚的智慧,让这“古”有了鲜活的温度。
再次来到了石雕馆,石雕珍品摆得满满当当。每一件人物雕像得眉眼传神,嘴角似含笑意,仿佛下一秒就要开口唠家常;瑞兽石雕昂首挺胸,纹路清晰得能看清鬃毛的走向,透着股威严劲儿。雕刻手法巧夺天工,线条流畅得像流水,连衣纹的褶皱、兽爪的纹路都刻得细腻入微。我指尖轻轻拂过石雕表面,粗糙的石质带着岁月的凉,却能感受到当年匠人凿刻时的专注。阳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石雕上,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看见古匠人挥锤凿石的身影。
安昌古桥是岁月最实在的见证,一座座横跨河道,青石板桥面被历代行人踩得光滑透亮。我特意看了桥名:福禄桥、万安桥,每座桥的名字都藏着水乡人的期许。桥身的石阶被岁月磨得圆润,桥栏上的花卉、瑞兽雕刻虽有些斑驳,却依然能看出旧时的精巧。站在桥上,看乌篷船从桥下缓缓驶过,船桨划水的声音与桥洞的回声交织,像一首古老的歌谣。我摸着桥栏,仿佛触到了时光的脉络,这些古桥不仅仅是通行的要道,更是安昌千年岁月的守护者。
舌尖烟火,回味悠长
再访安昌,烟火气在舌尖愈发鲜活。空气里的酱香不再陌生,反倒像老熟人打招呼。买了刚出炉小烧饼,外壳脆得掉渣,油亮的酱香裹着麦香,咸鲜中带点微甜,越嚼越有滋味。还有传了百年的扯白糖,透亮得像水晶,放进嘴里,清甜劲儿慢慢化开。这些味道把两次来安昌的记忆串在了一起,第一次吃是新鲜,第二次尝是回味。安昌也不再只是眼里看的风景,更成了舌尖上放不下的牵挂,裹着暖暖的烟火气,实实在在刻进了心里,越品越有味道。
午餐,去吃马大嫂馄饨。据说,这家馄饨店已开了三十年。薄如蝉翼的馄饨皮裹着颤巍巍的肉馅,在滚水里舒展成白玉云朵,载沉载浮间,老母鸡吊的汤底已染上琥珀色。咬破的瞬间,鲜美的汤汁裹着肉香涌出,弹牙的肉馅在齿间轻跳,鲜味直窜天灵盖。同桌的一对老年夫妻正吃得香,我赶紧拍了张照。邻桌大爷咂嘴赞叹:“这碗汤,喝得见岁月!”一勺热汤下肚,暖意从喉头漫到心尖,都晃成了人间至味的注脚,这便是安昌最动人的烟火滋味。
边上一家藕粉大糕店,我询问“店小二”大糕怎么制作?他告诉我:优质藕粉混着细腻的糯米粉,加少许白糖调和,上笼蒸得软糯通透。出锅后趁热撒上一层糖桂花,金黄的花瓣落在米白色的糕体上,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勾得人直咽口水。糕体上印着“吉祥如意”的图案,线条流畅,透着江南的雅致。咬一口,绵润软糯,藕粉的清香与桂花的甜香在舌尖交织。这滋味不仅是舌尖的享受,更唤醒了心底对旧时光的眷恋,成了安昌最难忘的烟火记忆
结语
临别时忽然明白,安昌最动人的不是某个网红景点,而是历经千年风霜,依然没丢的生活本真。第一次来,我是步履匆匆的游客,忙着打卡拍照,记不住多少细节;第二次来,倒像回了趟久别的老家,能静下心看老人择菜、匠人劳作,能慢下来尝一块烧饼。这座古镇从不用喧嚣吸引目光,只用不疾不徐的节奏,把烟火气浸进时光里,把安宁、从容、岁月与滋味都藏进日常。它就像一位老友,静静等候,悄悄将每一位过客,都变成了牵挂着它的故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