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访石拐老区的过程中,先后去了大青山影视基地,石拐旧火车站,大发商业街旧址等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地方,除了看到当年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所遗留下的一些具有鲜明年代特征的老旧建筑,感悟到属于那个年代的一时繁华,也看到了日伪时期建筑设施,见证了日寇贪婪掠夺煤炭资源遗留下的罪证。
本以为看完这些就算把老石拐给转完了,但是后来在阅读其它资料中不断学习补充这对与石拐境内历史文化的了解。
石拐区域内历史文化悠久,早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已被发现诸如杨家脑包、腮大坝、冻死鬼湾、木瓜渠、鸡毛窑子、碱水渠等遗址均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范畴。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国君武灵王为抵御林胡、娄烦,锐意改革实行胡服骑射,拓地北边修筑长城,其中在现石拐境内保存着这一古老的记忆,沿线上的后坝障城和烽燧,作为两千多年前慷慨悲歌壮士抛家舍业,驻守塞外的历史见证。西汉武帝出击匈奴,派光禄勋修筑汉外南、北二线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但第二道防线—汉代当路塞”确鲜为人知,这条土石混筑,部分墙体段落选取自然天险的墙体至今在昆都仑沟谷、固阳明登、石拐猫土塔、缸房地等山巅谷壑中若隐若现。明末,漠南蒙古俺答汗晚年佞佛,藏传黄教引入蒙古高原。一时间召庙、佛城、板升、岩刻盛行。石拐鸡毛窑子石窟村北侧元宝山上内、外壁上凿刻的六字真言已无从考证出自哪位佛僧之手,但在坡顶洞窟内的巧遗迹想到了高僧内齐托因。塞外古刹五当召闻名四海。民国时期孔昭明德厚义旅蒙商号资金雄厚,在石拐开设分号,西北镇守史孔庚、河套“河神”王同春、包头镇王肯堂合伙创办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看中了石拐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日军侵占包头期间在石拐境内修筑铁路,掠夺煤炭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卑劣目的,铁路沿线修筑中转车站,残酷奴役致死贫民无数。新中国成立后石拐区依旧发挥着矿产资源的本色,奉献自己,支援它方,谋求发展的人们在这地势不均地带先后建起西梁、东梁、大发等一些老一辈们触感生情、潸然落泪之地。如今的石拐,年轻人更多记住的是“喜桂图”这三字。时代在发展,经济在转型,大数据格局下的石拐新区蹄疾步稳,紧跟时代步伐,古老文化+优质创新转变为地域特色新质生产力。打造弘扬北疆文化高地,扎实铺垫好历史文脉的前提下,进一步加速智能数字科技普及发展,由资源枯竭转型成科技引领,为抒写沿黄“几”字湾上包头区域内文化与科技结合的璀璨“交响乐”而努力奋斗。
后来我陆续去了石拐境内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当然还有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地方没有走到和看到,所以这次这次空闲时间,又一次来到了石拐老区,当然,这次来到的地方应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石拐老区,名为西梁。
以前对于石拐老区与新区之间区别,以为老区是石拐矿区、新区是喜桂图区。但真正的石拐老区则在西梁,在它对面东梁山坡上的建筑,则是在1958年7月25日发生一场特大暴雨所导致山洪灾害后所建起的,也就是后来的新石拐。
根据李占宇先生在其所的《1958年石拐沟特大洪水目击记》中有一段所述:原先的旧石拐街北头有两条大沟,一条西沟,又西向东,另一条正沟,由北直南而下。按其流向直抵石拐街正中,按洪水的冲势,石拐这个地方是在不住的。可偏偏有西沟洪水由西向东,把正沟的洪水挡住。西沟口短,只有二十多里,洪水来的早。正沟口深,洪水来的迟,等正沟洪水冲到石拐北街时,早有西沟洪水像一条天然屏障挡住了正沟的洪水,迫其改向东流,这样就保住了石拐街。
石拐老街拍摄,在这条的街上有着不少古建筑残存,其中有石拐最早的商号——德厚义,关帝庙残存,老石拐小学,绥包战役贺龙指挥部旧址等。
街道两侧的建筑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行走在这里仿佛像是穿越到了那个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年代。
走到一处大院前,发现院外大门紧锁、透过铁栅栏门能看到院内一处平房前有一座刻有“龙泉池”的黑色大理石碑,想必在这里有一座蕴藏着清澈水源的水井吧,后来才得知我去拍摄的这个地方是可是大有来头的,这里不仅是当年旧石拐小学(1953年所建)的所在地,再往前推,它还是当年日本鬼子在此设立的那个臭名昭著的石拐矿警大队(西大院,在这里曾发生过不少日本鬼子及其走狗们对当地百姓残害致死的事件),(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矿警队匆匆解散,但当时包头的政局混乱,“国军”和“独立队”都屡屡进驻石拐,西大院又成了他们住房,遛马的据点,1949年绥远和平解放,西大院才回到人民的怀抱,1953年改建了石拐小学后来这里还是内蒙古包头漠南酒业有限公司所在地。
西梁除了保留着这些具有时代性的建筑外,还留存着一处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将军在此临时指挥战斗的民居。据记载,包战役贺龙指挥所旧址,位于石拐区西梁村赵文忠院内,现有正房三间,土木结构,基本保留原貌。其中东南有厢房三间,屋顶已坍塌。在1945年11月9日,八路军晋绥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夺取包头的战略部署,命令358旅向据守包头转龙藏的国民党部队发起进攻,但由于国民党部队猛烈反击被迫撤离。13日占领包头城内北梁,后被迫撤离。11月23日,贺龙将军指挥部由沙尔沁召迁到石拐祁家大院的前院和后院,其中前院为办公指挥,后院用于休息。当时贺龙将军劳累过度,胆囊炎复发,又患重感冒,所以只能由卫兵提着担架来往于前后院之间。指挥部山头上时刻有哨兵轮流执勤,这支部队还给当地老百姓担水,扫院,受到了群称颂。在这里,贺龙将军指挥了12月2日至4日第二次攻打包头战役。在4日夜,贺龙将军决定停止攻城,命令部队撤离包头。我在行走拍摄这里时留意到一点,就是树立在此的文保石碑上重点了提到了“第一次绥包战役”,而在上述史料中却发现贺龙来石拐后所发动的却是第二次包头战役,为了便于混淆,还是要说明所谓的第一次包头战役发生在1945年,而第二次包头战役则发生在1948年,所以贺龙将军攻打包头是属于第一次包头战役的,而在石拐发动的第二次“包头战役”往细了说就是第一次包头战役第二次攻城战。
总的来说,这次石拐西梁之行对我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不仅看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并且行走中拍摄了不少照片,算是弥补了之前没有走访到的一处空白。遗憾的是这次行走过程由于时间仓促,致使所观察,所了解到的还是很肤浅,不够深入,且个人对这里的一些见解还很片面,仍有一些古迹残存没能发现,所以我认为,老石拐绝对算得上是一片值得深挖研究的“宝藏之地”,很值得热爱研究本土历史的人们多次前来;毕竟在这片区域内还留存着很多发生的历史事件和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民间往事。
文中部分参考资料:
1、1958年石拐沟特大洪水目击记.李占宇《石拐文史》第一辑 政协包头市石拐矿区文史资料编委会.编
2、日伪在西大院的暴虐.刘忠《石拐文史 》第一辑 政协包头市石拐矿区文史资料编委会.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