峧头老街位于
六横岛中部偏北的峧头街区
于清末民国初始成集市和街巷
历为六横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如今的六横
本期的“舟山有意思”
小布带你去六横逛逛
六横岛自古以来是舟山的富庶之地
六横岛
古称黄公山和双屿山,中隔一港,在清道光年间才相连为一个海岛。黄公山,是舟山古代的著名地名之一,在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二》中就有记载:“余姚郡东至海中黄公山,水行二百八十里。”元《大德昌州图志》说:“或云晋时隐者黄公,善神术,制白虎,毙此山,故名。”
由于六横岛地处南北航道之上
地近穿山半岛
是古代“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
历为富庶之地
在宋代即已设立了名为“王(黄)公坊”的买朴酒坊。月纳税银一百七十七贯五百零四文。但是,自洪武十九年(1386)明朝廷实施海禁政策以后,六横岛与舟山群岛的其他46个小岛一起被强行迁徙,成为荒芜之地。
南宋地图中的六横岛
明嘉靖五年(1526),葡萄牙人在福建海商等的引导下,来到六横双屿港开展走私贸易,从此建立了闽、粤、徽、浙各路商人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东南亚等东西方商人、海盗集聚的海上互市贸易基地。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双屿港由港兴市,由市兴镇。据记载,当时岛上有居民3000人,其中葡萄牙人有1200人,并有市政厅、天主教堂、医院等设施,仅葡萄牙商人每年的贸易额就超过300万克鲁查多(葡萄牙货币单位)。
明末地图中的六横岛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四月七日,明军突袭双屿港,大败武装海商,双屿港从此焚毁填塞,中西方的私贸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明代地图中的六横岛
自清康熙年间展复舟山之后,古黄公山地名退出历史舞台,改称为六横山。“横”为当地方言对蛇的称呼,以岛上六条山岭逶迤横贯状如蛇而得名。因此,清末文人朱绪曾在《昌国典咏》中说:“古志无六横,今志无黄公。”据清康熙《定海县志》卷三记载,当时的六横山“地广田腴,人居稀少……山、田、涂、荡,都为镇民开垦。东作负耒而来,秋成梱载而去。输课认粮,类多不前。”
至清末,经过历代围垦之后的六横岛合并了上庄、下庄以及上屿山、下屿山、蟑螂山、滕岙山(即今葛藤山)、石珠山(即今石柱头山)、梅峙山、马鞍峙、菜(茶)屿、夹礁屿、积屿、韭菜屿等周边小岛,成为舟山群岛的第三大岛屿,群岛西南部的富庶之地。朱绪曾的《昌国典咏》描述说:“今六横山周围百余里,生聚数千家,分上、下两庄,中隔一港,有海闸门,多闽贩。有礁潭即潭石,有葛藤岙即滕岙。山有石柱头,即巉石山。又有平峧、田岙、杜章岙、双塘岙、清纲岙、翁家嘴、大沙浦、小沙浦、大岙、中央岙、大教场、盐厂等名。宋时有黄公酒坊,地通贸易,繁庶与岱山、金塘相埒……上有营汛,亦扼要地。”并作《黄公山》诗云:“海闸门开海贩多,礁潭石柱望嵯峨。黄公酒熟扶桑晓,谁补图经细索摩。”
清宣统二年(1910)定海县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以六横岛建东靖乡。此后,几经分合,于2001年7月设立六横镇。
峧头老街则是六横岛的经济中心
峧头
即山之相交处,因地处双顶山和贺家山交界之处的东头而得名。随着六横岛农业和商贸业的发展,以其南北与东西交汇的优越地理位置于清末民国初期开始形成集市。老街原为“丁”字形交叉的两条街路,其中,东西走向的街路原称为上街,南北走向的街路原称为下街。
峧头上街现称东靖路,东起将军山,西至峧头胡家,全长约400米,宽3-4米,以六横历史上的第一个乡名——东靖乡得名。上街旧以谢家弄口为界,分称东街和西街。
峧头下街现称文昌路,原为从上街口开始向南延伸的百米长小街,现已改造为文昌路的北段。
峧头街一角 沈丹维拍摄
旧时的峧头老街
以谢家弄口一带为中心
东、西街两旁市肆骈立
老街有棉布、烟酒、南货、百货、广货、杂货、药店、肉铺、客栈、饭店、理发、照相、钟表、洗染、咸货、糕饼、水作、缝纫、碗碟、弹花、铜铁业、烛箔、金银加工等私营商店40余家,行当俱全,贸易颇盛。下街除了门庭紧依的店铺外,来自四乡八岙的小贩们沿街摆摊,自产自销形成临时集市。
临时集市约为半天光景。涨起港、积峙、石柱头等村渔民挑来的涨网货、串网货、泥涂货,龙山、五星、双塘等地农民担来的蔬菜瓜果、鸡鸭鹅羊,还有货郎担、换糖郎……叫卖声此起彼伏,十分闹猛。为方便交易,临时集市设有俗称为“秤手”的三两个司秤员。秤手年约五十来岁,脑瓜灵活算力好,手提铜盘秤来回穿梭。遇有卖主出售,“秤手”右手挈秤纽,左手掌秤砣,随后开腔唱出斤两和金额,话音清晰响亮又绵长。散市后,秤手可以向卖主索要些许劳务费。日复一日,秤手在下街临时集市司职现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初的头几年。
旧时峧头老街的路面多由鹅卵石铺就,街宽3-4米,街面房以木质结构的青砖瓦房为主,顶有小阁楼,临街开有木窗。街面原有店面40余间,一侧后排为民居,另一侧街后则为大片水田。据《六横志》记载,解放前,峧头老街较大店铺主要有立成、允光南货店,泰兴、仁丰百货店,仁成、复兴布店,万兴、东福杂货店,泰山堂、万灵堂药店(堂内皆有坐堂中医诊病)等。民国后期物价飞涨,纸币贬值,海岛盗匪猖厥,商贾屡遭抢掠。1943年农历四月八日,定海地方武装(群众称“海上别动队”)百余人洗劫峧头老街,街上所
有布店棉布被抢200余匹。
峧头街残存的老建筑(老铜匠店) 沈丹维拍摄
解放后,峧头老街名气较响的商铺首数“合作饭店”和“正光照相馆”。其中,位于谢家弄口左边的合作饭店,由李家三兄弟经营,一字排开五间店面,楼下饭堂、楼上住宿,居繁华地段之中心,南来北往顾客络绎不绝;邻近饭店的“正光照相馆”店主滕明圣是宁波鄞县人,13岁时去山东威海一家老牌照相馆当学徒,后因战乱回到老家,听闻峧头繁华,遂挈妇将雏在峧头老街开了一家当时在海岛尚属希罕事物的照相馆。
紧挨谢家弄口的铜匠店是老街上现仅存的一间老房子,门面斑驳,历尽风雨沧桑。现已古稀之年的庄宝根土生土长,租此店面营生已40多年,维以生计。据老人回忆,“逢周末赶集,南来北往客,把个小街挤得水泄不通。”与老街相邻的弄堂主要有应家弄、胡家弄、周家弄、谢家弄等。其中,位于周家弄13号的木质结构周氏民居,约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占地面积302平方米,正屋面阔四间,进深5.45米,现已列为近现代史迹类不可移动文物。
来源丨舟山市民政局
作者 | 王建富、虞兵科、侯庆之
编辑丨费绎霖
一审丨费绎霖
二审丨陶晨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