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坛
李利军
2025年4月28日,从清晨起,在北京城内公交车换地铁、地铁换公交车,好一番折腾,我终于来到天坛公园,远远便看到了天坛的侧影。作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和一处文化圣地,我在影视和一些图片上见天坛的次数多了,但到它身旁近距离观览它的雄姿,还是第一次。
始于公元前两千年夏朝的祭祀天地活动,一直是历朝历代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1420年亦即明代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敕令仿南京形制建成天坛,由是天坛成了明、清两朝皇帝合祭皇天后土“祭天”“祈谷”的场所。天坛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坛内的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尽显中国古老建筑技艺高超水准的建筑,再加上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让天坛成为了一处能极大调动人游兴的好去处。天坛的“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主要建筑是祈年殿,“圜丘坛”用于“冬至”日祭天,主要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之“圜丘”。
就是这么一处皇家祭天祈福的神圣之地,竟然在国家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成了强盗们撒野的乐园。1900年6月,八国联军打着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幌子,攻占大沽炮台,之后又相继攻陷天津、占领北京,惯于滥施淫威的慈禧太后带一班人狼狈逃往西安,派李鸿章等人乞和。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穷凶极恶的八国联军刚占领北京时,就不可一世地将司令部设在天坛斋宫内,还在圜丘上架起了大炮,天坛内无以计数的珍贵文物、祭器被劫掠而去,建筑、树木惨遭损毁。天坛的遭遇,是积贫积弱的中国,在那个饱受凌辱的岁月里所受到的欺侮和伤害的缩影。当一个国家孱弱到连皇家圣地都保护不了的地步,皇权的尊严被侵略者恣意踩在脚下,子民百姓所受到的蹂躏和欺辱更会是何等的触目惊心。回溯天坛受劫掠被损毁的悲惨历史,不单我,我想所有的中国人,都该真诚地体会“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保护和维修,经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古老的天坛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环绕天坛建成的天坛公园,占地200公顷,古木森森浓荫蔽日,仅二百年以上的古柏就多达二千五百多棵,百花园的花卉争奇斗艳,色彩缤纷。如今的天坛公园,早已脱胎换骨,成了一处弥散着祥和欢乐之气的人间乐园。站在祈年殿前留影,欣赏古建筑上色彩斑斓的彩绘,抚摸洁白温润的汉白玉栏杆,看着熙来攘往的游人脸上洋溢的欢快之色,看公园内以红墙蓝瓦、蓝天白云为背景载歌载舞的学生们,我突然觉得,能心宽洒乐地享受这人世间的和美与欢畅,实在是一件很美妙很幸福的事情,而这一切,来的又是多么的不容易。眼前的一切,只有放置于沧海桑田的大历史背景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它对每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受奴役、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意味着被列强们踩在脚下的中国人真正站立起来了,也意味着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当它从混沌与无助中一旦觉醒,将无可阻挡地跨上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它那横空出世的气度和力量,将会让它的敌人惶惶不可终日,而雄伟庄严的天坛,会见证这一切最终的到来!
曾经作为皇权象征的天坛,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艰难地走过了六百年的历程,它虽然屡遭劫难,却坚强地屹立不倒,当它身上的神秘色彩被剥离,成为了一处普罗大众游览驻足的乐园后,它地标性的文化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珍视。站在祈年殿前举目仰望,一种对中华文化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大风大浪而国运恒久,仰赖的是它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力量会化刀剑的霸蛮之力于无形,会让一个民族无论身处怎样举步维艰的境地,都不会失去希望和精神力量。也正缘于此,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才能以遗世独立的风采,引领着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冲过艰难险阻,迈过险滩深渊,步履坚实地走向未来。只要中华文化能够永远薪火相传,中华民族就一定会迎来自己无比美好的明天,这是游览天坛后我得到的最深的体会。
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被夏日和煦的清风轻抚着的天坛公园,多像一位睿智通透的哲人,似乎在向世人轻言细语地讲述着关于中华文化的深邃和奥秘、生命的哲学、国泰民安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现实的价值等等学识,静静地用心去聆听感受,我们的心灵会空明澄澈,会得到许多启迪和教益,更会觉出游览天坛公园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