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烟火气”的新场古镇。
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缪晓琴报道 浦东35年的开发开放,不仅缔造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奇迹,更守护了一条贯穿千年的文化脉络。11月14日,“2025第二届‘江海之间’——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浦东研讨会”在浦东新场古镇举行。沪苏浙三地代表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申遗冲刺·区域协同·活态保护”展开深度对话。
从黄炎培、张闻天等先贤的筚路蓝缕与思想炬火,到浦东派琵琶的清音流转、锣鼓书的乡韵悠长;从新场、高桥、川沙等古镇积淀的岁月纹路与建筑肌理,到这片热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奇迹——历史与现代在此深情对望,传统与创新在此激荡共鸣,成为浦东卓尔不群的文化基因与独特标识。
新场古镇作为上海唯一参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代表,正是这条文脉上的关键节点。“水系—聚落—生产生活方式”的空间格局,“海滨盐文化—移民家族—民间信仰”的价值脉络,既是江南水乡“人水共生”生态智慧的典型样本,也是浦东“千年盐乡”历史记忆的活态载体。
以水为纽带的新场人居环境。
“古镇保护开发既需要坚守历史情怀和人文担当,更需要拥抱时代精神和全球视野,需要我们凝聚和启发更多的创新智慧。”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玮在致辞中表示,自去年首届研讨会成功举办以来,浦东新区以“申遗冲刺、区域协同、活态永续”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场古镇保护开发各项工作。一方面坚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原则,以“微更新”激活历史肌理,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和古镇更新,让老宅民居既存古韵又展新颜。另一方面深挖古镇海滨盐文化、浦东派琵琶等文化特色,联动迪士尼等国际IP,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打造“非遗数字展”“盐田光影秀”等沉浸式文旅新场景,让千年古镇对话现代科技。
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动能。本次研讨会发布的两项阶段性成果——《新场古镇历史研究成果》与《新场古镇数字化保护成果》,标志着文化遗产保护进入精细化、科学化新阶段。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系统梳理了古镇“水系—聚落—生产生活方式”的价值脉络,为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论证提供学术支撑;而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中心构建的“一张图、一套数”基础底座,则实现了遗产要素识别、状态评估与风险预警的精细化管理。
“新场古镇生活着大量原住民,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魅力水乡。”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副院长、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介绍,遗产保护应与时俱进,与新技术手段紧密结合,例如三维数字孪生底座可用于新场古镇的预防性保护,提高此类文化遗产地的安全性。
会议期间,沪苏浙三地围绕协同治理形成阶段性安排:建立跨区域联席会议与日常联络机制,明确年度工作清单与时间节点;共同推进重点课题与示范项目,开展联合普查、联合修缮、联合展示;建设联合数据库与共享工作格局。
为了给古镇申遗进一步提供智力支撑,新场镇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开展镇校合作,并在研讨会现场举办镇校合作揭牌仪式。
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体旅游局局长邵世志介绍,新场古镇积极承接大型文化项目,推动文旅商农展融合发展,成功举办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魅力浦东之旅”、上海国际光影节浦东新场分会场,参与国际旅交会、“畅游浦东”巡展,承办浦东机场过境免签旅客入境游。
千年古镇在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中焕发新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片“活着的江南水乡”,更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日益坚定的缩影。随着沪苏浙三地协同机制的持续深化、保护理念的不断创新,融合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的申遗历程,必将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