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天门广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朝东路1号,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这里是外省市旅游者“重庆游”必到的打卡地之一。

据说,朝天门是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亡巴国后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
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就是朝天门。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
因此门随东逝长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于此迎御差,接圣旨,故名“朝天门”。


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时在此设立海关,1927年因修建码头将旧城门拆除。1949年“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2千米的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从此,朝天门仅剩部分城墙(目前在来福士广场嘉陵江侧可见)。
从此以后,整个朝天门码头区域就属于“自然生长”状态,直到重庆直辖后的第二年(1998)才规划建设成一个观景平台,并由江泽民题词命名为“重庆朝天门广场”。

朝天门广场不仅是重庆市民及外地游客的一个重要观景平台、旅游打卡地,它还是重庆公路“零公里”标志点。也就是说,你如果在导航上只是查询“到重庆”有多远,那么导航就是给你计算的到朝天门广场的距离。
随着重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20年12月重庆市政府启动两江四岸核心区朝天门片区治理提升工程。
经过前期的规划设计论证,最后选择了一个改造方案,并于2021年5月开始,对整个朝天门广场及周边区域进行了长达几年的施工建设。2024年元旦起,部分区域对市民、游客开放参观。
重庆市民对这次朝天门广场的改造期望值很高,毕竟那是重庆的脸面嘛。但没想到“试运行”没几天,建设方就感到了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原来,很多参观者都吐槽“城墙”箭垛设计太高太厚,没有一米八的身高完全看不到外面的风景。
当时网上的这个舆情风波不是一般的大,于是设计方最后拿出了一个方案:降低一块条石,就这样吧。
关于“城墙太厚”的吐槽,就是这次国庆第一天老高在现场拍摄时,都还在听到外地游客的质疑声。重庆本地人吼过了嘛,就懒得再说了。
改造后的朝天门广场去年是上面“部分开放”,下面(江边部分)还在继续施工,直到今年10月1日宣布全面开放。


从景探老高10月1日在现场拍摄的情况来看,这次也不是全部开放。
除了一些附属景观、商业建筑仍在施工外,通往江岸的梯步虽然全部建好,但相关部门说是出于“安全”角度出发,不允许市民游客和江水“亲密接触”。
唉,现在网上经常有人抱怨政府部门因为怕担责,在一些自然环境、公共空间过度“保护”,既增加了政府的负担,又培育了越来越多的“巨婴”。
说实话,都是成年人了,自己没有安全意识出了事,怪谁?

我觉得,在自然环境、公共空间里,只要管理方尽到的提示义务,有些人非要去亲近大自然,那就让他责任自担!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你说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