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聊城在鲁西,但这里的装饰却是太湖石。
范筑先烈士纪念馆,范筑先,著名的抗日英雄、民族烈士。全面抗战爆发前,他担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山东省zf***韩复榘命令山东各部南撤,但范筑先拒绝撤退,并在聊城亲自向全国发出震撼人心的 “皓电” ,誓死留守鲁西北地区抗日。他收编、联合各方武装力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与**人密切合作,创建了广阔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11月15日,日军进攻聊城,范筑先将军在指挥作战中,因寡不敌众,最后自戕殉国,实践了“与城共存亡”的誓言。
纪念馆本身是在古府衙建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因此参观时既能感受到古代官署的庄重,又能沉浸在悲壮的抗战历史氛围中。
在大街上没有看到吃饭的地方,在某街的拐角处看到了一个开着门的小吃店,简单吃了点小吃后继续行走在古城东大街。
这边的店铺也没怎么开门的。
这个建筑是状元楼。
古城的“状元楼”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文化地标。它不仅是古城内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水上古城(东昌古城)的楼东大街上,坐北朝南,处于古城的核心区域。状元楼并非古代科举考场的遗迹,而是为纪念聊城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状元—邓钟岳 而建。邓钟岳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状元,其人品、学识和书法均为后世所称颂。
状元楼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的二层阁楼式建筑,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建筑本身虽然不是古代原物(为后世复建),但完全遵循了传统工艺和风格,与古城整体风貌和谐统一。这座楼的核心主题是“金榜题名”和“状元文化”。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读书人步入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最重要途径,而“中状元”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状元楼的建立,旨在激励后世学子勤奋读书,传承尊师重教、崇尚知识的优良传统。邓钟岳是聊城人的骄傲。他不仅考取了状元,官至礼部侍郎,为官清廉,而且书法造诣极高,当时有“字压天下”的美誉。
这是古城的另一个主要建筑—海源阁。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与状元楼相距不远,代表了聊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聊城水上古城的 “海源阁” ,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与江苏常熟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湖州的“皕宋楼”、浙江杭州的“八千卷楼”并称为 “清代四大藏书楼” 。它不仅是聊城文化的金字招牌,更是整个中国藏书史上的一个传奇。
海源阁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乾隆-道光年间)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其名取自《礼记·学记》中的“先河后海”,寓意“涉海而探源,知源之所出”。在藏书界,海源阁与常熟的“铁琴铜剑楼”(瞿氏)并称,有“南瞿北杨”之誉,代表了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最高峰。海源阁曾收藏了数十万卷宋元刻本、孤本善本、金石古玩,其质量与数量都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华文化遗产的宝库。
今天我们看到的海源阁是1980年代后依原样重建的,它虽已不是藏书之所,但作为一座文化纪念地,依然极具价值。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北方硬山式二层楼房,青砖灰瓦,外观古朴凝重,充满了书卷气息。整体院落包括主藏书楼、后院及东西厢房等,再现了当年藏书楼的格局。如今的海源阁也常作为聊城市文物收藏和研究的场所,有时会举办一些文化展览。游览海源阁,更多的是感受一种文化传承的精神。它象征着聊城这座古城尊文重教、崇尚典籍的深厚底蕴。它提醒人们珍视文化遗产,也让人为那段浩劫历史而扼腕叹息。
这里是聊城水上古城吸取艺术展览馆。这是一个集展览、展示、体验、传承于一体的专题性文化展馆。以中国戏曲艺术为核心,尤其突出山东地方戏曲(如吕剧、柳子戏等)以及京剧等国粹。旨在向游客和市民普及戏曲知识,弘扬传统戏曲文化,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江北水城焕发新的活力。只可惜这里也是大门紧闭,没能入内参观。
在戏曲艺术展览馆旁边的广场上,就是一个仿古戏台。
水上古城内的 “古戏台” 是一个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和传统文化韵味的地方。它不仅是建筑景观,更是古城文化活动的鲜活载体。古戏台是古城内进行戏曲表演、民俗活动和文化展示的公共舞台。它承载着传承地方戏曲、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为游客提供传统文化体验的重要功能。在中国传统城镇和村落中,戏台往往是社区的文化中心。聊城古城复建或保留古戏台,旨在重现那种 “锣鼓一响,万人空巷” 的民俗盛况,让古城不仅仅有静态的建筑,更有动态的、鲜活的文化脉搏。
古戏台是典型的明清北方戏台风格,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其形制是一面观式的台口,即舞台三面封闭,一面朝向观众席。台顶有精美的藻井,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有拢音、扩音的声学效果。戏台前方有一片开阔的广场,作为观众区。这种“戏台+广场”的布局,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
古戏台上的表演主要剧种通常为山东地方戏: 如 吕剧、柳子戏等,这些剧目唱腔优美,充满乡土气息,是了解山东文化的窗口。京剧作为国粹,也时常在此上演经典折子戏。有时也会有山东快书、鼓书等曲艺表演。
聊城水上古城的古戏台,是古城 “活态文化” 的集中体现。它让沉默的古建筑有了声音,让厚重的历史有了温度。只是此时不可能有演出,没法让我感受最地道的、充满烟火气的民间文化。如能在此听一段戏,品一杯茶,就能体会到这座江北水城悠闲而深邃的另一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