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碾过渐深的秋意,仿佛总在追逐大雁的翅尖。风一路向南,裹着五省的气息——河北出发时,空气里还凝着北方的清冽,像未化的霜;穿过河南平原,风里便带了麦香的沉;掠经湖北江湖,水汽漫上来,混着鱼米的鲜;再往南,湖南的风里浸了丝辣椒的烈,广西的山风裹着草木的青,到了广东,连阳光都变得黏糊糊的,缠着骑楼底下糖水的甜。
第五日站在岳阳楼上,才真正读懂“衔远山,吞长江”的壮阔。洞庭湖的水漫到天尽头,云影落进波心,碎成一片晃眼的银。风掠过檐角,仿佛还飘着范仲淹的墨香,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在青砖上轻轻叩响,让眼前的湖光山色陡然添了层沉甸甸的敬意。转身赴湘潭,韶山的稻田正泛着金浪,故居前的老樟树落了满地叶,踩上去沙沙响,像在数说那些艰苦却滚烫的岁月。花明楼的青砖墙上,阳光投下窗棂的格子,伟人的故事在讲解员的声音里漫开,忽然懂了脚下的路,原是无数人用信念一寸寸铺就的。
桂林的山是猝不及防撞进眼里的。十里画廊的路被群山轻轻托着,峰峦尖尖的,像蘸了青墨的笔,斜斜插在云里。遇龙河的竹筏在水上漂,撑篙人的号子惊起白鹭,翅尖划开水面,水影里的山与天上的山叠在一起,倒分不清哪是真山,哪是倒影里的幻。待到夜晚钻进阳朔西街,灯笼的光淌在石板路上,酒吧的歌声混着“桂花糕”的叫卖,刚咽下桂林米粉的热辣,舌尖就被一块糕的甜裹住——这烟火气里,藏着山水养出的温润。
湛江的赤坎老街是另一番模样。骑楼的廊柱爬满斑驳,墙缝里钻出的野草摇摇晃晃,老招牌在风里吱呀转,“糖水铺”“云吞面”的字透着岁月的暖。钻进赤坎博物馆,老照片里的码头、商号慢慢活了,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汽笛掠过海面。街角买碗双皮奶,瓷勺舀下去,奶皮颤巍巍地裹住舌尖,甜得刚好——原来一方水土的性情,都藏在这些细碎的吃食里。
从徐闻港登船时,海风吹得头发乱舞。琼州海峡的浪不算烈,船尾拖着白花花的水痕,远处海南岛的轮廓越来越清。手机里的里程数停在2400公里,五天的路像一场未完的梦:梦里有洞庭的壮阔、桂林的灵秀,有老街的故事,还有风里、水里、食物里漫溢的人间烟火。
踏上海南土地的刹那,阳光猛地扑过来,带着咸湿的海味。行李箱的轮子在地上滚出轻快的响,忽然明白,所谓候鸟的迁徙,从来不止是追着温暖走。是把一路的湖光山色揉进日子,让每一阵风、每一滴雨、每一口滋味,都成为新故事的序章——而我们,永远在奔赴下一段风景的路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