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黄金周,川北大地秋高气爽,四川剑阁县“大蜀道不夜三国城”游人如织、灯火通明。夜幕下,《蜀道难》的雄浑旋律响彻广场,数十米高的音乐喷泉随乐起舞,灯光穿透水雾勾勒出奇幻光影;街区内,“三国士卒”持戟巡街,“吴商”沿街吆喝,非遗“协税社火”的高跷演员腾跃互动,市井烟火与千年文脉在此交融。谁能想到,这片日均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的文旅热土,年初还是荒草丛生、碎石遍地的闲置地块。
从“沉睡荒地”到“网红地标”的蝶变,是剑阁县深入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基层以政策为纲、向存量要空间的鲜活范例。
破局:政策春风拂动“沉睡资源”
剑阁县地处川陕甘结合部,坐拥剑门关、三国遗址等独特文旅资源,剑门关景区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但长期以来,“白天看景、晚上走人”的窘境始终制约着旅游价值提升。县文旅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不足6小时,夜间消费占比仅18%,“过境游”难以转化为“过夜经济”。
文旅发展的瓶颈背后,是闲置土地资源的“淤积”之痛。2023年底,剑阁县自然资源局开展全域闲置存量土地专项梳理,一组数据令人忧心:下寺镇水厂片区居住用地因市场变化停滞多年,设施破败;教育园区地块受规划调整影响未能开工;雷鸣社区佛爷包地块因企业运营问题搁置;普安镇文峰家园二期因资金断裂陷入僵局……全县多处核心区域土地长期闲置,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形成鲜明反差。
转机出现在2024年初夏。国家部委联合出台的闲置土地处置政策,明确“依法分类处置”“鼓励优化开发”等举措,为基层破解难题提供了“政策金钥匙”。“文件出台后,我们既看到了希望,也面临着困惑。”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回忆,“‘协商收回’的流程标准、‘规划调整’的审批边界,都需要精准把握。”
联动:三级指导明晰“实践路径”
政策落地的关键在基层,破解难题的底气在联动。剑阁县主动向上对接,形成“国家部委定向指导、省级部门量身定制、市级部门手把手教”的三级联动机制,为政策落地扫清障碍。
2024年秋,自然资源部调研组深入剑阁调研,明确指出“‘过境游变过夜游’的思路契合地方实际,要算好经济账、发展账,既保障企业权益,又推动土地高效利用”,为项目方向定调领航。
省级层面的指导更具针对性。2025年6月19日,省自然资源厅专门组织专题研讨会,针对高铁片区闲置土地处置,提出“依法收回—规划调整—公开出让—引进主体”四步工作法。针对企业前期投入核算、法律风险防控等核心问题,专家团队结合典型案例逐条解读政策,制定“风险防控清单”,明确评估机构选择、补偿协议签订等12个关键节点,让基层干部“照着就能干”。
市级部门则聚焦实操层面的精准帮扶。县自然资源局多次赴市自然资源局对接,市一级结合具体案例,细化出23项操作流程规范,从规划指标调整到土地权属核查,逐一拆解步骤、明确标准,有效避免了“走弯路、犯错误”。
施策:精准发力啃下“硬骨头”
有了清晰的政策指引,剑阁县坚持“一地一策、分类处置”,以精准施策激活土地活力,让闲置资源加速“苏醒”。
规划先行定方向。结合全县文旅发展战略和高铁站周边区位优势,县委、县政府经科学论证和社会公示,将“剑阁站前”片区零散的商住用地、广场用地统一调整为商业用地,为文旅项目规模化布局奠定基础。同时合理设定规划指标,通过适度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预留30%的空间用于景观绿化和公共活动区域,让项目更契合文旅定位。
高效处置破僵局。针对“大蜀道不夜三国城”项目涉及的原使用权人——剑阁剑州国有投资有限公司,县自然资源局联合财政、文旅部门成立专班,一方面解读“合理补偿、企业自愿”的政策精神,另一方面结合企业资金困难,提出“收回后优先推荐合作开发”的解决方案,最终达成共识。从规划公示到土地收回入库,仅用28个工作日就完成全部流程,较常规时限压缩60%。
精准供地促落地。土地收回后,采用“公开推介+定向对接”模式,重点面向有文旅运营经验的企业招商,最终确定剑门关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联合开发。在审批环节,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实现土地交付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全部开工审批,创造了“拿地即开工”的剑阁速度。
分类处置见实效。除核心文旅项目外,其他闲置地块也纷纷“焕发生机”:水厂片区和佛爷包地块通过变更合作方重新启动建设;教育园区地块消除开发障碍后签订补充协议;文峰家园二期采用“先投入、后转让”模式,办理土地预告登记吸引企业接手,目前工程进度已达30%,预计年底封顶。截至2025年10月,全县累计盘活闲置存量土地超400亩,处置完成率达92%,远超预期目标。
聚力:协同攻坚凝聚“发展合力”
土地盘活不是单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各部门协同发力的“大合唱”。在“大蜀道不夜三国城”项目推进中,剑阁县构建起“自然资源部门抓保障、财政部门强支撑、住建部门守质量、文旅部门塑内核”的工作格局,形成攻坚合力。
资金保障上,面对项目3.2亿元的总投资,县财政局主动上门服务,协助企业申请专项文旅资金,并对接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质量管控上,县住建局从施工图纸审核阶段就全程介入,针对初期建筑外立面色彩过艳问题,组织设计单位修改3次,最终确定深棕、墨绿的古朴色调,配套三国纹样雕刻,确保风格统一;施工中每周开展质量巡查,曾因墙体砂浆强度不达标要求当场停工返工,以严格监管守住安全底线。
文化赋能上,县文旅局组建专家团队,从街区命名、业态布局到演艺设计,全方位融入三国文化和蜀道元素,打造《三国“眼”绎》超验秀等特色节目,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宣传推广上,采用“线上多平台传播+线下客源地推介”模式,推出“高铁+景区”联动产品,让项目开业即“爆红”。
成效:民生为本书写“发展答卷”
土地“活”起来,经济“火”起来,民生“暖”起来。自2025年8月11日开业以来,“大蜀道不夜三国城”除核心演艺区域外全面免费开放,累计接待游客超98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870余万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行业营业额同比增长3倍以上,创造200多个就业岗位,吸引40余名返乡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项目填补了剑阁县夜游经济的空白,让高铁站前区域从“交通节点”转变为“文旅入口”,承担起剑门关景区部分游客集散功能,成为“坐高铁游广元”“古蜀道徒步游”的重要宣传阵地和承接地,推动全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1.5天,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45%,“过境游”向“深度游”的转变正在加速。
如今,剑阁县正总结推广“三国城”项目经验,探索建立“政策解读—前期梳理—精准处置—跟踪服务”的全流程闲置土地盘活机制,计划明年再盘活闲置土地300亩以上。
灯火璀璨的三国城,是剑阁县以政策为引领、向存量要活力的生动缩影。从闲置荒地到文旅热土的转变,彰显了基层干部求真务实的作风,凝聚着多部门协同攻坚的合力,更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随着更多闲置土地被激活,剑阁县必将在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张百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