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美丽的大明湖畔,有一条古老的小巷,它就是位于大明湖东南岸的秋柳园街。当年它东西走向,东起汇泉寺街,西止学院街北口,北邻西镰把胡同,南通皮家胡同,因为一座叫做“秋柳园”的老宅子而得名。
因诗而生秋柳园
据传此地是清初名士王士祯先生读书的地方,王士祯先生22岁考中进士,顺治十四年八月(农历)游历济南,遍邀在济南的名士,集会于大明湖天心水面亭上。据载,此时济南秋意日浓,王士祯先生见环湖柳树叶已微黄,若有摇落之态,触景生情,即席赋“秋柳”诗四首。在场的文人徐东痴先生以《和阮亭秋柳诗》四首酬答,一时传为佳话。
王士祯先生所作秋柳诗传开之后竟然风靡一时,一时间,大江南北和者数十家。后来历下文人在大明湖畔成立了“秋柳诗社”,并建馆舍多间,取名“秋柳园”,多有文人在此观柳赏荷,即兴赋诗。秋柳园遗址在大明湖东南岸的一片树林中,清代朱照云的“数椽馆舍明湖侧,后辈人传秋柳章”、董芸的“霜后残荷雨后萍,几株烟柳尚青青”,咏的均为秋柳园景色。清末,人们又将大明湖畔秋柳园南的一条小巷命名为“秋柳园街”。
如今的秋柳园街,早已在2001年大明湖扩建时纳入了大明湖新区,但完整地保留了这条幽静的小巷。它长只有百余米,宽仅3米多,依然是当年的街巷尺度,而且保持了秋柳园街的老石板路面。置身秋柳园,石桥、长廊错落有致,忽隐忽现。满眼的花木尽显野趣,肆意生长的芦苇、横垂水面的柳枝,依然适合人们在柳荫下草坪上怀古凭吊,吟诗作文。
抗战隐居秋柳园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侵华,烽烟骤起。几月之内山东沦陷,12月27日,淄川县落入敌手。我的祖父、著名学者、蒲松龄著作研究专家路大荒先生由于拒不与日寇合作,拒绝交出蒲松龄手稿及珍贵文物古籍,受到日寇的通缉。他在爱国志士及表弟高梦周先生的帮助下,连夜逃出淄川。他先将珍贵的蒲松龄手稿等古籍文献密藏在博山高梦周先生家中的夹壁墙里,后辗转经周村至济南城里。此时,高梦周先生早已与居住在济南的朋友王宝昌先生联系好,将路先生安排到王先生位于秋柳园18号的寓所中。
王宝昌先生当年是山东省督军兼省长田中玉的幕僚。田中玉,字蕴山,1869年10月出生于直隶临榆城西高建庄(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高建庄),清末民初著名的军事将领,北洋政府、皖系军阀人物,新文化运动时期曾任山东省的督军兼省长。山东省在他治理下,担任济南省立第一师范校长的王祝晨先生在山东大力推广新文化运动。也是在他治理下,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先生3次来山东作演讲。在胡适笔下,这个被后来人认作是军阀的田中玉文质彬彬,是一个耿介而又清廉的好人。
王宝昌先生不但作为幕僚参与督军的文字与秘书工作,还由于他精通中医,兼做田中玉的医疗保健医生,深得田督军的信任。彼时他在济南家底丰厚,位于秋柳园街的房产占地颇大,三进院子里拥有中式楼房和西式楼房各一座,另外还有一些中式房屋。王宝昌先生一家住在那座中式楼房里,将路大荒先生安排在临湖而建的西式楼房里居住。
秋柳园街因王士祯先生而闻名。王士祯先生生长于山东桓台,从二十六岁开始为官,累官至刑部尚书,从政之余勤于著述,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最值一提的是他与蒲松龄先生的关系。两人是文字至交,敬重各自的文学造诣,结为好友。他们交往的一条重要纽带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王士祯为其点评注说,眉批36处,并写诗作了极具眼光的评价,使名不见经传的《聊斋志异》身价倍增,很快流传开。
王士祯先生从政,政声清明,人品高洁;从文,以诗论"神韵",鸣响海内,令路大荒先生十分敬佩。作为蒲松龄著作研究学者,他尤其敬佩王士祯先生与蒲松龄先生惺惺相惜的友谊,曾将他的斋号命名“小秋柳园”,以示对王士祯先生的仰慕及崇敬。
那时的秋柳园街幽静且人烟稀少,路大荒先生为防避敌伪迫害,改用路爱范为名,他的隐居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怀着不甘做亡国奴的心情,路大荒先生吟诗、作画、写字、治印、舞剑、课徒,并继续着蒲氏著作的收集整理及研究。先生在《戊寅历下杂记》(戊寅1938年)中,记述了身处困境中的蒲学研究情况。如,“这年重九前一日,同友人李振华、罗锦章同逛曲水亭街上的旧书肆访书,忽然发现聚古斋书肆里有《聊斋文集》六册,而索价甚昂,但囊空空如也,何能获之,即借归,灯下抄其篇目及首卷序题三篇,末卷诗四首,佚异日与我烬余者一校。抄毕,时钟已报三响矣。”
他还有记述购得宋眉山刻《宋书》残本的心情:“只身飘零,一息尚存,旧嗜仍未能除……购此帙,即缩两月之费收之。余家人嘲我邋遢,今竟与是帙相遇,物以类聚,其欣然欤……。锦章知我装书乏资,资以由燕市选购之佳纸为我补缀装订,护书如锦章者,异日书林当又添一段佳话……。舌耕无力,寄食亲友,古籍一时臻至,上苍又何待之独厚,然终不能释我生不晨之憾尔。”
大荒先生隐居济南期间,以课徒卖画卖字或古董生意谋生,生活非常清苦,整个抗战时期,尽管收入无保障,生活常拮据,大荒先生仍坚持不就日伪职务,不与日伪人士来往,宁忍受贫困而不丧失民族气节,他在一首打油诗中写道:
“从无足迹八卦楼,百花桥头任句留。如今美人尽烫发,自古名士不推头。菜不打油诗打油,日日看人荡轻舟。釜无馀粟书满屋,破瓦残笺当金收。”
大荒先生善画梅,著名画家张彦青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敌伪时期时,他常画梅花,偶尔也画几笔松竹借以抒怀。曾看到他在1940年画的一个墨梅扇面,自题‘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之句也,吾比黑花黑又谁之句也’,其爱国愤世之情,洋溢纸上,也感人至深。还见过他那时期画的一幅红梅,上有题跋:‘丹心一片无他意,不画别花画国花。’这两句话的确对他不卑躬屈膝的爱国情操,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真倪。“
大荒先生在秋柳园期间,虽然生活清苦,但与国内及山东诸多知名学者多有来往,读书作画,金石考古,成就了专家学者中的一段佳话。秋柳园街18号这座西式楼房,是临近大明湖西南岸而建,打开西面的窗户,一湖景色扑面而来,湖心亭、历下亭、铁公祠尽收眼底。这座小楼,彼时也成为驻济文人学者画家聚会的场所,俨然一文化沙龙。他们清茶一杯在手,读书赋诗,低吟浅唱。路大荒先生与书画家们在墨色中游走,在线条中漫步;与文物考古专家们探索远古的青铜、古陶,研究扑朔迷离的甲骨、封泥。面对窗外明湖美景,或高谈阔论,或低唱浅酌。谈至兴起,大家便相约泛舟湖上,行至历下亭,继续他们的湖上雅聚。
石谷风先生,大荒先生的忘年交,于1940年来到济南,拜大荒先生为师学习文献目录、金石考古。石先生在回忆录中提到,“抗日战争初期,路先生的家产被日寇焚尽。他不愿为敌伪工作,蛰居大明湖畔秋柳园,清贫自守,艰难度日,将画室取名‘大荒堂’。路先生不仅治学严谨,为人行事也刚正不阿。我敬重他的学问,更敬重他的人品。我们朝夕相处,谈书论画,切磋技艺,可谓莫逆之交。那时我经常来到位于大明湖畔秋柳园一座小楼即路大荒先生的住处请教。这里是清代著名诗人王渔洋的故居,书房窗外就是大明湖,环境幽雅。我们虽然生活清苦,但常常以书画自娱,一起读书作画,一起讨论金石考古。许多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都是在请教和讨论中豁然开朗,使我终生有用。通过路大荒先生,还陆续结识了当地的老书画家刘大同(号芝叟)、王讷(字墨仙)、关际颐(字友声)、黑元吉(字伯龙)、弥菊田等。每逢周日,我还与他们一道去大明湖湖心的一个小岛——历下亭中聚会。那里花木成荫、优雅僻静,为历代文人骚客青睐的一处名亭。亭上有唐代诗人杜甫撰写的名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历代大家赵孟頫、王渔洋、何绍基等都曾在此留下过诗词字画。我与济南诸多文人学者书画家在此品茗读艺,乐此不疲。”
1939年12月27日,高梦周表弟从博山来济南秋柳园18号,此次来济秘密携带了蒲松龄《聊斋文集》手稿,完璧归赵,毫发无损地交到了大荒先生手中。大荒先生难得地露出了由衷的笑容。两人把臂畅谈甚快!大荒先生曾在日记中感慨地写道:“……株守书卷如蠹鱼,天牌地牌侬不爱,破瓦烂铜心所珍,典衣缩食收书画,人笑我痴又痴,老妻劝我置田宅,弱女索我买绢丝,一见古玩都不顾,数年傭书买文抄,积得满屋尽废纸。去岁三月一劫火,化为烟尘皆乌矣!心如刀割,奈若何?肠欲断。当时即是一身殉,思高堂尚有白髪亲;再浮一大白即作了,物先故我也算好。至今隻身来燕市,厂甸书肆时常走;如迂屠门一大嚼,不得含肉也快口。今已老矣性不改,思量还是读书好,但求烽火早日息,深山结成一草庐;一灯一砚度晚岁,多读人间未见书。吁嗟乎:人生一切如幻影,何必日日坐愁城,达人知命通无忧,今我放歌且饮酒。寄食亲友困如我,朝朝抚古三摩挲;家有高堂即为福,键户研求笑公侯;挚笔再饮一杯酒,一杯酒酒入喉口。”此乃路大荒先生“平生贫贱乐”的缩影。歌词发自肺腑,向往和平,企盼日寇早日被赶出中国,体现了先生特立独行、遵从古训“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保持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以及对蒲氏研究的执着情怀。
难以忘怀秋柳园
在王宝昌先生的关照下,路大荒先生在秋柳园18号居住了13年,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路大荒先生资助其大女儿、我的姑姑在曲水亭街买了一四合院后,才搬到曲水亭街与女儿同住。2001年济南市实施大明湖扩建改造工程,整个大明湖东部包括秋柳园地区都要全部拆迁。当我的父母亲听说秋柳园老房子要面临拆迁时,非常惋惜。我们全家赶到秋柳园故地重游。年逾古稀的父母亲特地在秋柳园故居门前合影留念,向着这座记录了他们父亲故事的建筑告别、向着这座满载着他们青春往事的建筑告别。社会各界人士也十分关注祖父的这座故居,山东及济南的几家主流媒体如齐鲁晚报、山东商报、济南时报等都就秋柳园18号拆迁问题作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呼吁能够保留下这座祖父的故居。虽然它最后还是被拆毁了,但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各位专家教授、媒体的大力呼吁下,祖父曾经居住的曲水亭街故居得以保留,2013年,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秋日的傍晚,我漫步在大明湖新区内的秋柳园街上,修葺一新的园区及秋柳书社等建筑里游客熙熙攘攘,昔日的旧建筑已荡然无存。面对着这些崭新的仿古建筑,我内心还是多多少少有些失落。站在明湖的岸边向西望去,在夕阳的照耀下、湖面上波光粼粼,这应该是当年祖父与他的好友们遥望湖面的视角吧。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人民再也不会受外敌欺辱了。改革开放使我们的人民富起来,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祖父他们应该感到欣慰了。 (作者:路方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