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北端,是烟台的标志性景区。它三面环海,高约100米,以其海滨自然风光、开埠文化和文物遗址而闻名。
26军和烟台山有缘源,1955年至1970年26军部驻扎烟台,26军招待所、幼儿园和几个家属院遍布烟台山。
烟台山,是我们一些26军后代少时的居住地,少时的梦想,留在了烟台山。
2025年9月17日,我们26军部分后代在烟台相聚,把游览烟台山,重温少儿快乐生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6军后代合影:一排左一起程建京、左二、三陈光华夫妇、左四魏佳二排左一起沈卫东、张景义、沈卫亚
宋代诗人苏轼《石钟山记》:“余自海昏上芝罘,烟台之山具在眼前。”表现了对烟台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9月17日,我们沿海岸街由东向西走去,目标是烟台山。我从小在烟台山长大,成人后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干脆利落回答烟台人。但烟台怎么得名的?还怎不知道?近几年几上烟台山弄明了: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为防御倭寇侵扰,在此山修建“烽火台”。烽火台上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作为报警信号称“烟台”,后称烟台山。
26军部分后代在烟台山合影
烟台山作为烟台历史重要发祥地和象征,主要景点有烽火台、烟台山灯塔、抗日烈士纪念碑、英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冰心纪念馆等。90年代以前,烟台山为26军和海军的营区。1948年至1978年烟台山由人民解放军驻防。1979年起,烟台山辟为公园,开始对游人开放。1998年,烟台山驻军搬迁他处。
来到这几栋楼不远处,仔细端详,我回忆起来这是26军烟台山招待所,少时经常来这里玩耍,然后从招待所食堂打饭带回家。
左一起作者刘卫平、大弟刘卫民
我们快步来到小白楼跟前,这里承载着少时的记忆,小白楼原是26军家属院,我父亲在26军,五六十年代我家曾在这里。
我们兄弟在小白楼度过了幸福快乐的童年,“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光如箭,弹指一挥间,我们由孩童成为老年人。
我们26军后代,面对小白楼,感叹岁月易逝,但对小白楼印记还在,少时生活气息犹存。
我打小喜欢烟台山,从这里可以登高望海,好不气派。如同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的是一幅烟台海滨的美景,诗人用精粹语言给我们还原了烟台海上景色。
路过这栋楼时,一眼看去,竟是那么熟悉,仔细想想,它原是26军招待所办公楼,少时我每个月至少来一次办公楼办事。
冰心纪念馆位于烟台山上东海关税务司检察长官邸旧址内。官邸旧址建于1863年,砖木结构,四面坡瓦屋顶,四周设外廊,属于典型的英国亚洲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左一26军后代高明、右一26军后代董新宁在烟台山上参观
我们来到纪念馆,观看了冰心与烟台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及文献资料,它从不同侧面真实记录了冰心的成长足迹和烟台的渊源。每次来烟台山,我会想起上大学时,老师为我们详解冰心的《小橘灯》。
路过这栋楼时,我听工作人员讲60年代26军首长亓谦斋伯伯曾在这栋楼住过,亓伯伯有一年回烟台,专程到烟台山来看这栋旧址,人们对居住地是有感情的,居住地里有故事。对这栋楼我多拍几张相片,发给26军后代亓海民,他从小跟父亲亓谦斋在此住过。
当我们来到英国领事馆,回想起少时去烟台山,经常看到这栋建筑,但当时不知道是英国领事馆。英国领事馆及附属建筑共三栋建于1864年,主体建筑为砖石结构的平房,石木混合结构的双面陡坡组合式屋顶,造型朴实大方,建筑风格简洁明快。
26军后代程建京
来到美国领事馆,记得少时经常在这栋楼的地下室爬来爬去玩耍。美国领事馆建于1863年8月,为两幢主体建筑。原东侧建筑是领事馆办公区,砖木结构。少时在烟台山,看到风格不同的建筑,只是好奇,不知道每栋建筑的来历和故事。在烟台上看历史建筑介绍,得知清同治元年(1862年),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埠通商口岸,先后有17个国家在烟台设立领事或代理领事,英、美、德、法、日、丹麦等国相继在烟台山上修建了领事馆、别墅、官邸等,烟台山上有30多处欧式近代建筑。
26军烟台山幼儿园旧址
过去几年到烟台山寻找度过童年的26军幼儿园,始终没找到,但心中老是惦记着。
重游烟台山,马永平大哥帮我找到26军幼儿园旧址。
上过26军烟台山幼儿园的子女在幼儿园旧址合影,左一起刘卫民、马跃、张贝力、马永平、刘卫平
我们兄弟俩和马永平及弟弟马永安是在幼儿园成长起来的,张贝力、马跃、李建军、杜垚、酒济川、支兵、康卫赤、谭素琴等许多26军后代,都对幼儿园生活记忆犹新,富有感情。
见到26军烟台山幼儿园旧址,对幼儿生活眷恋的冲动,让我滔滔不绝讲起幼儿园故事。
沿着这条幽静小路向南走去,它原是烟台山海军营区所在地。明代诗人杨慎《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牛渚”即今烟台,诗句表现了烟台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烟台解放以后,烟台山一直是军事禁区,半山腰以下为26军营区,半山腰以上为海军营区。
我们来到烟台山灯塔前,灯塔位于烟台山西侧,是烟台地标性建筑。1905年7月,英国人在烽火台原址建起一座灯塔,一直使用了80余年。1986年,烟台海上安全监督局在原灯塔西侧,新建起了一座古堡式灯塔。该塔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烟台港务管理局提供塔身方案)。塔为混凝土结构,多边式样,塔高49.25米,共12层,通体乳白。底部三层为古堡式建筑造型,灯塔外形似倒扣的海螺,内设电梯直通11层瞭望台。少时晚上在朝阳街上看烟台山灯塔,灯光一闪一闪的,承载着少时的梦想。
我们来到抗日烈士纪念碑前,回想起60年代,每到清明时节,26军子弟小学组织我们唱着红歌来扫墓。纪念碑上面镌刻着1945年8月解放烟台战役中为国捐躯的89名革命烈士的英名。碑高8米,五角菱形,碑身五个侧面,均镶嵌汉白玉石板,正面镌刻着“民族英雄垂名千古”八个红色隶书大字。碑顶刻有五角星。左侧碑文刻有市委、市政府挽词“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继续为祖国的和平民主独立而奋斗”。碑身右侧是烟台社会各界和市民的挽词。
在烟台山上,我见到烟台山山塔巷3号院旧址
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家曾在这里。少时放学了就去烟台山玩耍,对烟台山的印象仅是建筑物挺洋气,山上尽是解放军叔叔,有陆军也有海军。对烟台山的文化底蕴没有领悟,如同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年9月再来游烟台山,细细感悟烟台山的美丽,此山融合历史与自然之美,承载着烟台的厚重历史,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秀丽,拥有浪漫情怀和文化传说。
下山之前,我们游览了烟台山花园
烟台山风景区林木葱茏,花草繁茂,乔灌木错落有致。景区有3万多株各类不同的树木,主要树种为冬青,沿烟台山东路向上行走有近200米长的百年冬青长廊。
26军后代彭海清夫妇
从烟台山向南下去,便是久负盛名的朝阳街。朝阳街,少时经常去购物、看电影、理发的一条历史名街,我的第一副眼镜是父亲带我在这条街上一家眼镜店配制的。
沿烟台山南边向西走过去不远,是26军“八一”礼堂,少时在这里看过许多电影。
26军后代在交流,左一彭海清、左二、三只恒文夫妇
告别烟台山,我们在烟台山下一家酒店品尝巴鱼、白菜肉等水饺,大家边品水饺边说烟台山,还沉浸在游览烟台山的欢乐之中。
烟台山三面临海,位置重要,清代诗人纳兰性德《金缕衣·烟台》中有“烟台之罘,罘上之罘。千里烟台,烟水茫茫。”诗句以烟台山对边芝罘山为背景,展现了烟台山的美好景色。
26军下属单位和家属院曾在烟台山几十年,作为26军后代,我们的少时踪迹留在了烟台山,成为留在烟台山的故事。
参观烟台山后,26军后代合影:右一起沈卫亚、卢克林、沈卫东
烟台山,不似过眼烟云,始终让我们26军后代难以忘怀。在烟台山上度过的童少年,是历史的情结,是情感的寄托。
烟台山,美丽山,来日再登山。
WP老马
2025.11.1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