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区域河床破坏、湿地萎缩等问题突出,如今,这里已成为水源清澈、植被茂盛、鸟类云集的“生态天堂”,是全国四大鸟类迁徙线路中部线路的必经地,更是西安的“绿肺”。这一转变,源于多年来持续推进的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也因此成为陕西省首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科学治理:多举措重塑生态本底
为改变区域生态困境,市、区两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环境问题开展综合治理。
在规划布局上,编制实施《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10余项研究和实验,将科学规划作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基础,规划形成“生态保育恢复区、湿地展示游赏区、生态农渔体验区”,为湿地修复明确了方向。
引水入园方面,大力构建生态水循环体系,打通灞河与公园水系连接通道,打造“基质过滤-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水处理生态系统,实现水体协同净化。同时,打通沙坑及池塘间堤埂,采取人工整地、铺设防渗层等措施建设蒹葭湖等水域,并采用立体化植被配置模式,形成“水生-湿生-陆生”植物景观体系,构建“近自然”生态系统。
同时,在不破坏河道原有地形特征的基础上实施微地形改造,形成多个湖心岛,为植被生长和鸟类迁徙提供生态空间。根据鸟类习性选用多种植物,构建“拟森林”植物群落,培育多样生态体系,且对保育区实施封闭管护,完整保存典型湿地生态环境。
成效显著:生态、惠民、经济多方共赢
经过多年治理,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逐步修复,水质提升,鸟类云集。核心区植被覆盖率较修复前提高至82.6%,鸟类种类数量新增124种,现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2种,鸟类种类由26种增加到150种,每年约5000只鸬鹚在此越冬,形成独特风景。
在生态惠民方面,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自2019年起实施免费开放政策,创新打造“生态+教育”融合模式,开发3类湿地生态研学课程体系,建立6处户外自然课堂,年均开展科普活动50余场,惠及中小学生1万人次。
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构建起“保护-利用-反哺”的可持续发展闭环,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发展。园区培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3处、文创企业18家,周边区域土地溢价明显。据测算,园区生态系统每年可固碳量达1.2万吨,相当于种植60万棵乔木的碳汇能力,为西安市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治理历程,走出了一条从生态综合治理促进景观重建,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再到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科学发展道路。(龚伟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