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伽马和麦哲伦开辟的航路虽然打通了西欧和东方的海上联系,但是,这两条航路都要绕很大的弯,不是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就是要绕过南美洲的麦哲伦海峡,航程太长,所以航海家们仍不满足。
能不能找到一条更短的航路呢?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穿过北极海区,就是连结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最短航路了。可是,北极是什么样子,当时人们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说北极地区有一块很大的陆地,有人说北极是充满冰雪的海洋。
地理学家们认为,这条最短的航路,不用通过北极中心,只要沿岸行驶就可达目的。因此,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可以有两条最短的航路:一条沿北美洲沿岸走,这是西北航路;一条沿亚洲和欧洲北岸走,这是东北航路。
从16世纪起,一代又一代的极地探险家就前往北极海域探险,寻找这两条航路。然而,由于种种条件所限,这些探险家不是为浮冰所阻,被迫返航,就是被困在冰海之中,无法脱身,长眠在荒漠的冰岛上。
探险家们更多的是对西北通道的探寻。首次对西北通道进行探险的是英国人卡博特。1497年,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鼓舞下,卡博特向英国政府申请,愿组织一次通过西北航线进入太平洋前往“中国”海岸的探险。
英国国王批准了卡博特的申请,命令他“向一切地方和地区航驶,以便寻找、发现和考察一切海岛、陆地和国家”。为避免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发生冲突,国王在许可证中故意不指明航行路线。
卡博特装备了一艘不大的航船,于1497年5月离开英国,一直向西北航行。经过一个半月航行,卡博特到达一个气候寒冷的不毛之地。他把这里称为“新发现的陆地”,这个陆地可能是现在的纽芬兰或拉布拉多半岛。
返航途中,卡博特在他发现的陆地的东南方看到了大群鲱鱼和鳕鱼,这样便发现了大纽芬兰浅滩。这是世界上鱼类最丰富的海区之一,从此英国人可以不到冰岛沿岸去捕鱼了。
卡博特的航行是英国的第一次海上探险。从他开始,寻找西北通道以绕过北美洲到达中国大陆的宿愿一直支配着英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卡博特之后第一个探寻西北通道的是海军军官弗罗比舍。他于1576年7月率三艘船发现了格陵兰。
从格陵兰朝偏北方向航行,弗罗比舍发现了巴芬岛。在一个海峡里,欧洲人第一次遇到了身穿海豹皮的爱斯基摩人。弗罗比舍以为这条海峡就是渴望已久的西北通道,就仿效麦哲伦命名这条海峡为弗罗比舍海峡。
弗罗比舍领人登上岸,找到一种黑色而又闪着金黄色彩的石块。他们认为这种岩石是金矿石。
英国人随后同爱斯基摩人进行了以物易物的交易。后来,五个船员驾一只小船去进行这种交易,结果全部失踪了。由于人员逐渐减少和船只失踪,弗罗比舍不敢再向北行进了。
于是弗罗比舍抓了一个爱斯基摩人,然后启程返回英国,准备报告他的两项“伟大的”发现——找到了通往太平洋的海峡和发现了金矿石。
弗罗比舍的报告轰动了伦敦。伦敦很快成立了一个中国股份公司。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弗罗比舍以新发现地区总司令的头衔,装备了一艘大船,命他再次探察他所发现的那条海峡。
到达巴芬岛后,弗罗比舍率船员高举旗帜登陆,并在惊慌失措的爱斯基摩人面前进行了奏乐的列队操练。
由于坚冰阻拦,弗罗比舍没能对那条海峡进行进一步探察,只是装满矿石就起锚返航了。弗罗比舍回国后,一个学术委员会宣布这些矿石确实含有黄金,以及那条海峡能够畅通无阻地前往中国,从而使一股黄金热席卷了英国。
第二年,英国政府又装备了15艘船只,命弗罗比舍再次探险,沿那条海峡航行到中国。然而,船队在海峡的入口处遇到一场暴风雪。暴风雪把船队推向南方,弗罗比舍领着船队在这一带海区徘徊了一段时期,也没找到通道。
后来,船队驶进一个海湾。弗罗比舍这才发现,他原来登上的陆地不过是一个大岛,他认为能通向中国的海峡是一个海湾。
弗罗比舍没有再继续探察,将船装满矿石就回国了,从此再没来过北部海区。后来,人们发现,他运回的矿石根本就不含黄金。这样,弗罗比舍对西北通道的探险以全面失败而告终。
但是,寻找西北通道的愿望支配着英国人的思想和行动。为了打破葡萄牙的海上霸权,伦敦的一些商人决心“为上帝的荣誉和祖国的利益”装备一些船只进行探险。他们唯一的目的是发现通往印度的海上通道。
1585年,他们购置了两艘船,集合了42个船员,任命约翰·戴维斯为探险队队长,率船探寻西北通道。
8月初,戴维斯绕过格陵兰的南角,穿过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戴维斯海峡,然后沿着巴芬岛弯曲的海岸线驶进了一个十分宽阔的海湾(现今的坎伯兰湾)。
沿这个海湾向西北航行,海湾好像没有尽头,而且变得越来越窄了。这时,戴维斯认为,他已经找到西北通道了。
戴维斯带着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回到英国。1586年,他率领三艘船再次来到这个海湾,并在这里多次寻找通往中国的航道。但严冰阻塞了船的通路,戴维斯指挥船在浮冰中前行,始终找不到海峡。
戴维斯在这一带沿岸发现了许多鲸鱼和海豹。他试图在这里登陆,但和爱斯基摩人发生冲突,死了好几名船员。
这时已是9月,戴维斯只好返航,回到英国。提供资金和船只的伦敦商人对这次“毫无成效”的探险感到十分失望,因为戴维斯既没有找到通往中国的航道,也没有带回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后来,戴维斯又进行了第三次探险,但也无功而返。他只好放弃了对极地海洋的探察,而转向探索热带海洋。1605年,戴维斯在马鲁古群岛与马来人的一次战斗中被打死了。
对西北通道几次探寻的失败没有使英国人丧失信心。他们起用了早期并不出名的船长亨利·哈得孙。1607年5月1日,哈得孙指挥一艘船驶出泰晤士河,准备乘这艘船穿越北极直达日本。
这艘船沿格陵兰岛东岸行进,后来由于冰块阻拦,掉头朝东北方向航行,于7月中旬航行到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到达的高纬度海区北纬80°23′。
哈得孙在此遇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冰区,不得不返回。哈得孙的这次航行不仅取得了很多地理发现结果,而且本身就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他在北冰洋的海区里发现有大量可供捕捞的巨鲸和海兽,不久英国人就开始了商业捕捞。
1610年4月,哈得孙受命探察西北通道,再次率船前往北冰洋。哈得孙绕过了格陵兰南角向西航行,企图在弗罗比舍发现的神秘陆地的北岸寻找一条海峡,然而却一无所获。
于是他从南面绕过巴芬岛,终于在7月5日驶进一条真正的海峡(哈得孙海峡)。哈得孙引导船沿封冻的海峡北岸小心翼翼地前进,以免发生意外。
7月11日,在经受了一次强风暴的袭击后,船航行到海峡对岸,并发现了翁加瓦湾。哈得孙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察,从而完成了对拉布拉多半岛的整个北部海岸的发现。
8月2日,哈得孙指挥船向西航行,绕过一个海角,眼前展.现出一片辽阔而又平静的海洋。这片大海位于他们的西边,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海面呈现一片蔚蓝的水波。海上没有冰块,可以自由航行。
哈得孙沿着海岸线向南航行了几个星期。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船员们在很远的地方能够望见陆地。他们认为这是条宽阔的海峡的对岸,这条海峡必将把他们引向南海——太平洋。其实,那只是拉布拉多半岛西岸的一个海岛群。
9月底,他们沿着这条主观臆想的海峡向南航行了1200公里,但并未驶进海洋,而是来到了一个不大的海湾(詹姆斯湾)。这时,长期而没有结果的航行引起了船员们强烈的不满。他们议论纷纷,要求返航。
哈得孙采取断然措施,抓起一名船员,说他是煽动叛乱的头目,然后把他押送上岸。
到了11月,在北纬53°的这个海湾南岸附近,哈得孙的航船被冰块包围了。哈得孙不得不令船员把船拖上岸,准备就地越冬。
探险队在北美洲的陆地度过了半年。这里不缺少燃料。船员们靠打猎补充粮食的不足,总算熬过了冬天。
1611年6月中旬,哈得孙命船员把船拖进水中,继续开始航行。航行了几天后,对哈得孙不满的船员们终于发生了暴动。他们寻找机会,抓住了哈得孙和他的儿子以及忠于哈得孙的六个船员。
然后,暴动者把哈得孙等人抛到一条小船上,不给武器也不给粮食,让他们自由漂泊,听天由命。这种暴动在航海史上多次发生,这时也被哈得孙碰上了。
哈得孙等人被抛弃后不知所终。然而,他却获得了历史上罕见的不朽名誉。他驶入的那条海峡后来被人们称为哈得孙海峡;成为他葬身之地的“海洋”稍后一些时候被命名为哈得孙湾。
继哈得孙之后,英国探险家巴顿、伯劳芬和巴芬又连续前往北冰洋探索西北通道。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却发现了北磁极和格兰陵西部的一系列岛屿及海峡,从而为后来的探险铺平了道路。
在这以后,寻找西北通道的探险沉寂了一个时期。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对这项探险事业又热情起来。英国国会设立一项高达2万英镑的巨额奖金,以奖励那些发现西北通道的航海家。
1818年,约翰·罗斯率领两艘船进入巴芬湾的北部水域,于8月19日发现了宽阔的兰开斯特海峡。后来的探险家们就是沿着这条海峡前进,从而找到了西北通道。
然而,当船航行至西经80°37′时,罗斯在大雾弥漫的天气中产生了一个错觉。他感到西边有一些巨大的高山,于是认为驶进的水区不是一条海峡而是一个海湾。
这样,罗斯掉转船头回去了,他的探险也遭到了失败。1819年,威廉·帕里率两艘船沿罗斯经过的航线顺利地穿过了兰开斯特海峡向西行进,发现了巨大的加拿大北极群岛西北部的一个群岛,后来这个群岛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帕里在梅尔维尔岛的一个海湾度过了一个冬天。1820年夏天,他试图继续向西航行。他在这里的冰块之间迂回行进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西经114°附近海域为坚冰所阻,不能再前进一步。
帕里这时已穿过西北通道的大部分路程,离这条通道的西部终点仅剩下400公里的路程了。他是自探寻西北通道以来向西航行最远的一个探险家。
经过几代探险家的努力,打通西北通道的曙光似乎在向幸运者招手。为了实现多年的宿愿,英国政府于1845年任命著名极地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率领一个由138人组成的庞大的探险队再次去发现西北通道。
富兰克林率埃里伯斯号和特罗尔号两艘蒸汽船从格陵兰的西岸起程,穿过巴芬湾水域,进入兰开斯特海峡,探察了德文岛的整个西部海岸。
1846年夏天,两艘船在西经96°附近穿过皮尔海峡向南行驶,进入一个宽阔的水域。
然而,短暂的夏季很快过去,两艘船越向前行,附近的冰也越来越多。1846年9月16日,两艘船被冻结在北纬70°的海面上,这个地点离威廉王岛的北端只有几公里。富兰克林没有办法,只好下令就地过冬。
由于食品储备不足,探险队的处境很快恶化了。不少船员得了坏血症,很短时期内就死去了几十人。
冬末,富兰克林派出一小队人上岸。他们踏着冰块艰难地行进。有几名船员不小心滑落冰下,同伴们还没来得及将他们拉上来,浮冰就在他们的头顶上合拢了。
剩下的船员强忍悲痛,登上威廉王岛,在荒凉的岸上堆起一堆石头,留下一封信。这封信说明了他们航行过的路线,所遭受的种种不幸和灾难。
不久,富兰克林也得上坏血症,不幸于1847年6月11日去世。船员们心情悲痛地向他致哀,悼念这位三次前往极地探险,献身于探险事业的杰出探险家。
到了这年夏天,埃里伯斯号和特罗尔号仍没能驶出包围它们的冰海,慢慢向南漂泊,逐渐靠近威廉王岛。
严冬很快又来临了,船员因患坏血症而死的越来越多。剩下的船员不愿坐以待毙,放弃了蒸汽船,登上威廉王岛。然而,这里没有人烟,只有岩石和冰原。往南很远很远才有美国人的供应站,也许要走几个月。
船员们把一些小舢板放到自制的雪橇上,带着必备物品,开始向南行进。一路上寒风刺骨,大雪飞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到离开威廉王岛第二个星期之后,粮食终于吃完了。由于寒冷和饥饿,不断有人在行进的途中倒下,再也起不来了
几天之后,船员们发现了一所小房子。大家跑到房前一看,门开着,窗户也破了。屋里既没吃的,也没烧的,只有一架白熊的骨骼,倒在墙边,骨头上还有一点干在上面的肉。船员们一拥而上,刮下干肉,贪婪地吃了起来。
船员们在小屋里过了一夜,第二天又继续往前走。又过了几天,一点吃的东西都没有了。每休息一次,都有几个人不声不响地死去。
这支探险队最后的足迹留在北美大陆的沿岸。探险队的全部人员在绝境下,先后都长眠在冰天雪地之中,为人类探险事业谱写了一页悲壮的篇章。
历史上探索西北通道的最大一支探险队就这样在冰山和浮冰的阻挡下全军覆没了。但是,人类探险极地海洋的决心并没因此动摇。20世纪初,一位才华出众的挪威极地探险家,率领一支小小的探险队,开始了打通西北通道的探险。
这位探险家就是卢阿尔·阿蒙森。阿蒙森生于1872年,少年时代就向往探险生活。他从小喜欢大海,羡慕那些去北极海洋捕鱼和猎兽的水手,在中学时代就阅读了许多航海探险的书籍,懂得了许多海洋航行的知识。
他的母亲希望他将来当一名医生,但阿蒙森却立志从事探险事业。他心中向往海洋,连做梦也梦见海洋,梦见鲸和海象,梦见驾船去北极猎取海豹··
阿蒙森最喜欢阅读《富兰克林探险记》。探险队是怎样覆灭的,队员们是在什么情况和什么地方牺牲的,他都记得非常清楚。先辈们为人类征服自然而献身的精神强烈地感动着他,使他立志做一名极地探险家。
22岁那年,阿蒙森放弃学医,公开表示要做一个探险家。这年,他同兄弟一起进行了一次翻越奥斯陆西部山区的滑雪锻炼。
由于设备差,食物储备不足,结果被困在雪地里,差一点被冻死和饿死。阿蒙森接受了这次教训,以后他从不进行未经充分准备的探险。在他一生的探险中,计划的认真周密成为他每次探险活动的基本特征。
从以往的失败探险中,阿蒙森意识到,北极探险的一个共同致命弱点是领导人不是合格的船长。为了积累航海经验,阿蒙森放弃大学学业,于1894年到一只捕鲸船上当了水手。
三年后,阿蒙森当上了比利时一艘南极探险船贝尔吉卡号上的大副。1897年8月,这艘船去南极进行一次短期考察,由于经验不足,船遇上了南极的冬期,被封冻在一望无际的冰堆中。
船被封冻了几个月,绝大部分船员患上了坏血病,船长也病情严重。阿蒙森受命于危难之际,当上代理船长,挑起了挽救这艘遇险船只的重任。
阿蒙森把人员组织起来,派一批人去捕捉海豹和企鹅,一部分人用毯子缝冬衣,身强力壮的海员用砍、挖和爆破等方法,在冰上开出一条通向海面的水道。
由于阿蒙森指挥得当,全体船员齐心协力,最后终于摆脱危境,在被困13个月后闯过了冰障,向北返航。贝尔吉卡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在南极度过冬天的探险船。
这次考察锻炼了阿蒙森。返航后,他又勤奋攻读理论书籍,并以出色的成绩通过了船长考试。从此以后,阿蒙森有资格独立驾船出海了。他梦寐以求的极地探险就要实现了。
阿蒙森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寻找前人向往以久而都未打通的西北通道。他深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无数探险家献出了生命,但他决心继承前人未竟之志,无论碰到什么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阿蒙森制定了详细计划并四处筹集资金。他在挪威买了一艘吃水量为47吨,名为约阿的渔船,成立了一个由熟练的水手和科学家共六人组成的探险队,并购置了科学仪器、食物和一切必备物品。
当一切准备就绪时,阿蒙森已债台高筑了。这时有人散布流言蜚语,说阿蒙森这样一个无名小卒,想驾着一条只有47吨重的渔船去北极探险,开辟西北通道,简直是异想天开。还说他借了那么多钱,要是回不来,谁替他还债?
谣言产生了效果,借钱给他的商人们纷纷来要债。一个最大的债主勒令他在24小时内偿还债款,否则就要上诉逮捕他。
眼看费尽心机、历尽艰难准备起来的极地探险要成为泡影,阿蒙森心急如焚,把队员们召集起来说:“形势很严重,今天不离开,明天船就要被查封。我想立即启航,大家赞成不赞成?”大家都赞成立即开船。
1903年6月16日深夜,约阿号在倾盆大雨中驶离了奥斯陆,向茫茫大海驶去,开始了一次意义深远的探险航行。
约阿号航行了两个月,穿过戴维斯海峡,沿格陵岸西岸北上,进入巴芬湾,然后开进兰开斯特海峡。
接着,约阿号又向南航行,在加拿大北面的岛群中摸索前进。由于这里水浅、雾大、风狂,船行非常缓慢。
在威廉王岛北端,约阿号遇上了罕见的风暴。船在波涛中忽上忽下,随时有触礁的可能。阿蒙森率领船员们顽强同风暴搏斗,终于避免了船毁人亡的悲剧。
五天五夜过去了,风暴终于平息下来。阿蒙森接受了富是从东面穿过罗斯海峡和雷伊海峡,到达威廉王岛东南海岸附近的一个海湾。
这时冬天来临了。阿蒙森决定就在这里过冬。他引导船开进一个狭窄的水道抛锚。后来这里就被称为约阿港。船员们在岸上建起了房屋和观察站,准备进行科学考察。
探险队员同岛上的爱斯基摩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阿蒙森知道在北极探险狗是最有用的动物,还跟他们学会了驾驭狗的技术。
探险队在这里停留了将近两年,进行对北磁极的考察,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其数量之多,足够地磁专家们分析研究20年。
1905年8月13日,探险队结束了对地磁北极的考察。在爱斯基摩人一片欢送声中,约阿号启航穿过流冰向西航行。
船行不久,就到达当年富兰克林探险队遇难的水域。阿蒙森想起自己少年时代心目中的英雄,于是下令升起船旗,庄严肃穆地屹立船头敬礼,以纪念那些不幸牺牲的先驱者。
约阿号继续向西航行,越往前去,困难越大。数不清的海峡、水道和岛屿像迷宫一样,布设在航路上,把人们弄得不知往哪里航行。阿蒙森心里很着急,因为这里的夏天只有一个多月水上没冰,夏天一过,船就有被冰封的危险。
他整天整夜地爬到桅杆上去瞭望,指挥着约阿号小心谨慎地靠着南方各岛之间向西驶去。极度紧张而疲倦的生活,使阿蒙森消瘦而憔悴,衰老了许多。
艰苦地航行持续了半个月,约阿号总算驶出了迷宫,一片辽阔的海域展现在眼前。8月26日上午,瞭望的水手突然喊道:“船!有船了!”阿蒙森马上意识到,在这里遇上航船,说明跨过北冰洋的西北航路已经打通了!
阿蒙森和船员们都来到甲板上,只见一只捕鲸船从西方向他们驶来。大家的心情无法以语言来形容。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刹那。这些敢于冒险的探险家,终于要第一次从大西洋来到北冰洋,人们几百年来的追求,很快就要实现了!
两艘船靠近了。阿蒙森向捕鲸船船长询问了西方航路的情况,了解到海里的冰都已化尽,前面没有什么危险,便告别捕鲸船,日夜兼程前进,想用最快的速度越过无冰的洋面,以免再被冰封。
然而,没过多久,船开始遇上浮冰。再航行一段时间,海面白茫茫一片,冻在冰里的船只越来越多。约阿号也不能继续西行,只好停下来,准备在北冰洋上度过第三个冬天。
打通西北通道只是时间问题了。阿蒙森急于把这个胜利的消息传出去,于是,他请了几名爱斯基摩人做向导,乘狗拉雪橇奔向几百公里外的阿拉斯加的伊格尔城,准备在那里发出一封电报,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个消息。
1905年12月5日,他们到达伊格尔城,并通过那里的一个军用电报局把他们即将打通西北通道的消息传播到了全世界。
严冬过去,大海解冻。1906年8月1日,约阿号启航西行,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航行,终于望见了连结两个大洋的威尔士角(白令海峡中的一个海角)。每个人都无比兴奋,再有几个小时,北冰洋的西北通道就全部打通了。
随后,约阿号穿过了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来到美国的诺姆城靠岸,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当欢迎的队伍唱起挪威国歌时,阿蒙森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西北航道打通了,400年来探险家们渴望的目标终于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
1906年10月,约阿号到了旧金山。阿蒙森把这艘光荣的考察船赠送给旧金山人民。旧金山人民就像欢迎一个英雄一样欢迎阿蒙森和他的探险队,给予他们最高的荣誉。
就这样,自卡博特开始的对西北通道的探索,历经400多年的漫长岁月,最后终于由伟大的极地探险家阿蒙森胜利完成了。但是,阿蒙森并没以此满足,而是向新的,更加激动人心的探险目标前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