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学名著所构建的“地方书写”,正日益成为影响当代游客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因素。“跟着名著去旅行”这一倡议精准地触及了文旅融合的这一重要趋势,其不仅是促进消费的短期举措,更是构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旅游产业的长远之策。

@摄图网
三大路径破解核心问题
01、场景化体验重构,让文字景观“活起来”
名著的魅力不仅在于文字叙事,更在于其构建的可感知的文化场景。“跟着名著去旅行”的核心突破,是跳出“复刻场景”的浅层思维,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逻辑,让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深度绑定。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十大特色名著线路”中,“《边城》湘西线路”堪称典范。其线路没有局限于复刻茶峒古镇的摆渡场景,而是通过设立“沈从文文学课堂”,邀请学者解读湘西民俗与人性之美;在沿线村落开发非遗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吊脚楼学唱民歌、亲手制作苗族银饰,感受小说中“歌声传情”的文化背景。这种设计让山水不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成为解读名著的“活教材”,游客在摆渡体验中体会“边城”的慢生活节奏,在民俗实践中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基因。
02、沉浸式研学升级,让经典传承“深下去”
青少年群体是名著传承的核心受众,也是文旅消费的潜力群体。“跟着名著去旅行”推出的“十大青少年研学专线”,打破了“纸面阅读”的局限,实现了“读名著”到“懂名著”的认知升级。以往青少年读《徐霞客游记》,仅能通过文字想象黄山奇景;而研学专线将分级阅读与线路体验绑定,对小学生设计“文字与现实对比”活动,让他们亲眼观察“火焰山”的真实地貌与小说描写的异同;对中学生则增加时代背景解读,在《孔乙己》的故乡绍兴,通过走访咸亨酒店、了解清末民初社会风貌,深刻理解孔乙己的悲剧根源。
03、立体化传播矩阵,让文旅品牌“火起来”
文旅IP的生命力离不开有效的传播推广。“跟着名著去旅行”创新采用“一部微综艺+十部微短剧”的内容矩阵,搭建起专业解读与大众传播的桥梁,解决了“文学文旅化”的传播难题。微综艺采用“知名作家+文化学者+艺人”的组合模式:鲁迅研究专家带队解读绍兴线路与《朝花夕拾》的关联,三国文化学者在许昌、荆州等地解读三国故地的民俗传承,艺人则通过生活化的提问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语言,避免了文化传播“曲高和寡”的困境。

@摄图网
三方协同构建良性生态
01、政府搭台: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
政府在“跟着名著去旅行”中扮演着“领航员”角色,通过政策支持、规划布局与资源统筹,为文旅融合提供坚实保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相关单位启动“跟着名著去旅行”倡议,明确“文旅+文学”的发展方向,避免各地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贵州、山东等地政府推出文旅招商专项政策,聚焦名著IP开发、研学基地建设等领域,提供资金扶持与用地保障;喀什地区文旅局牵头整合香妃园景区资源,协调文化、旅游、商业等多部门联动,打造“景区+非遗+商贸”的融合生态。
02、专业机构赋能:守护文化内核与品质提升
文学、文化类专业机构是“跟着名著去旅行”的“把关人”,其专业解读能力确保了文学IP的原汁原味,避免文化内涵稀释。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权威文学机构,凭借对名著的深度研究,为线路设计提供文化支撑,如在“《朝花夕拾》绍兴线路”中,梳理鲁迅童年生活轨迹与文学创作的关联,让旅游线路成为文学研究的延伸;曲阜师范大学儒家文化研究中心为“孔子周游列国”研学线路提供学术支持,设计标准化的文化解读课程,保证研学质量。
03、市场主体支持:激活产业活力与创新动能
企业等市场主体是文旅融合的“发动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交通银行等金融企业为“跟着名著去旅行”提供资金支持,用于线路打造、文创开发与内容制作;旅游企业创新产品设计,如推出“名著旅行团”定制服务,针对家庭、青少年等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线路;文创企业深挖名著元素,开发实用化、年轻化的产品,如《西游记》主题的AR书签、《红楼梦》丝绸笔记本等,让文化符号融入日常生活。

@摄图网
“跟着名著去旅行”的实践探索,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三大路径破解了“文化如何落地”“体验如何升级”“品牌如何传播”的核心问题,三方协同机制则构建了“政府引导、专业支撑、市场运作”的良性生态,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当前,文旅产业正处于从“流量红利”向“价值深耕”的转型期,“跟着名著去旅行”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名著IP的深度挖掘,推动“文旅+科技”“文旅+体育”“文旅+农业”的跨界融合;持续完善三方协同机制,平衡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关系;注重游客需求的个性化满足,让每一次“跟着名著去旅行”都成为一次深度的文化共鸣。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学经典真正“活起来”,让旅游产业“强起来”,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多元价值统一,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