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宇
据媒体报道,最近,浙江、四川、广东等多个地方试行中小学“秋假”,为期3天,连上周末,中小学生喜提5天“小长假”。这也让全国热门景区景点再度迎来大客流。网友纷纷表示:“从没在平日和普通周末见到这么多人”,“还以为又过了一遍五一十一”。
©IC Photo
对于春秋假的落地,公众其实期盼已久。当下的寒暑假已然成为旅游高峰期,不只是亲子游、家庭游,各类研学班、夏令营、冬令营等成团出行也十分火爆。但是,客流在短时间内过于集中,也容易让各地的景点承受巨大压力。比如近些年,一到寒暑假,博物馆预约便一票难求,“名校游”人满为患。现在有了春秋假,鼓励错峰出游,当然是一件好事。
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秋季节也确实是比较适合出行、返乡的时间。“青春作伴好还乡”“霜叶红于二月花”,春天和秋天里从来就不缺少美景,让孩子们有机会感知自然,体验生命,无疑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春秋假正好是学期过半时,让同学们调整、休息一下,也是一种减负。
春秋假同样有利于提振各地的消费,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增长点。早在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就发布相关意见,指出各地可以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带薪休假。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旨在激活淡季旅游市场,促进乡村游、周边游等消费。总之,在寒暑假之外,多给孩子们创造“行万里路”的机会,是名副其实的多赢。
当然,春秋假毕竟是落地不久的新事物,还有一些堵点需要打通。比如,网络上最集中的意见就是,孩子有春秋假了,但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如果没有大人的陪同,孩子们当然很难去追寻“诗和远方”,如果让他们待在家里,又会产生谁来管孩子的新问题。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也不一样。有些地方四季如春,春秋假对当地的孩子、家长来说可能就没那么“稀罕”。那么,春秋假是不是一定要统一时间?还是说,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错峰出游?这恐怕也要需要各地有关部门进行更加细致、严谨的研究。
其实,孩子们需要春秋假,家长们也需要。既然此前有关部门就曾提出“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带薪休假”的指导意见,那么各单位和企业,也应该在家长带薪休假制度、弹性休假安排等方面做更多的探索。有更完善的配套措施和体系,才能让春秋假更好地落地,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应该看到,社会对春秋假普遍抱有支持态度,毕竟假期更加丰富而均衡,可以满足更多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撬动更多的社会效益。既然春秋假已经来了,不妨继续完善制度、补齐短板,让更多小朋友、大朋友一起走进自然,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拥有更美好的生命体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