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临朐让文化温暖百姓生活
作者Ⅱ张传禄
晨光里,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暖水河村的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正跟着文艺志愿者调试彩绸扇,准备排练新学的广场舞;暮色中,五井镇隐士村的柿林旁,乡土味十足的文艺展演正在上演,《幸福来临柿柿红》的旋律伴着丹柿的甜香,飘向家家户户。这一幕幕寻常场景,是故乡临朐最动人的烟火,更是文化浸润生活的生动注脚——它不必远寻,就藏在城乡街巷的肌理中,化作乡亲们触手可及的温暖。
故乡的文化暖意,藏在“家门口”的舞台上。临朐从不把文化做成“单向输送”的盆景,而是搭起全民共享的大舞台,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主角。“我要上春晚”暨“幸福来临·达人秀”的海选现场,5岁幼童踩着节拍起舞,68岁长者唱响吕剧,72组选手跨越年龄界限,用才艺诉说对生活的热爱;“一村一年一场戏”“百台小戏进千村”活动走遍全县939个行政村,1200余场演出将欢笑送到田间地头;“朐艺繁星”工程培育出8000余名文艺骨干,村民自编自演的村舞《扁担挑出金银山》,还登上了省级展演舞台。从前乡亲们只能“台下看”,如今人人能“台上演”,文化不再是电视里的热闹,而是自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幸福。
故乡的文化力量,育在“代代传”的浸润中。文化既要温暖当下,更要照亮未来。山旺镇上林学校的京剧体验课上,孩子们围在文化指导员身边,听“红脸忠勇、黑脸刚直”的典故,亲手勾勒京剧脸谱,刚画完“关羽妆”的少年对着镜子模仿戏曲动作,眼里满是自豪;九山小学的学生走进红色地标,在县政府旧址、淌水崖水库的实地体验中,读懂老一辈用汗水铸就的信仰力量,让红色精神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从传统国粹到红色文化,故乡用沉浸式的教学、鲜活有趣的形式,让文脉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让文化传承成为校园里的常态。
故乡的文化底色,暖在“有温度”的关怀里。它是暖水河村村民李桂兰一天排满的文化日程——学广场舞、练吕剧选段,日子过得比过年还热闹;是隐士村柿文化旅游节上,线上15万观众共同见证的非遗与自然美景的相融;是社区书屋中,退休老人品读诗词、返乡青年查阅农技手册的安然;是文化礼堂里,邻里乡亲围着看演出、拉家常的亲切。故乡的文化从不说教,而是化作细微处的陪伴,让老年人找到乐趣,让年轻人收获成长,让异乡人感受归属,在烟火气中织就一张张温暖的文化网络。
如今的故乡临朐,文化已融入城乡的每一处肌理,流转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让平凡的日子有了诗意,让寻常的烟火有了韵味,让乡亲们在文化的滋养中收获稳稳的幸福。这份温暖,是当下的欢声笑语,是未来的文脉绵延,更是故乡最深厚的底气与温情。愿故乡的文化之花常开不败,继续以温柔的力量,温暖每一个临朐人的生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