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那就是三仙石!站在观景台上说不定能摸到云。”11月初的电白区黄岭镇南清村,清风唤醒矿坑湖的粼粼涟漪。村民李伯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巅,语气里满是愉悦。
此刻,一条青石板铺就的登山步道正沿着山势蜿蜒向上,2250米的路程将山脚的村落与山巅的景致紧密相连。随着这条步道全线贯通,研学基地、特色民宿集群等项目同步推进,曾经的贫困村打造出“云上南清”乡村文旅品牌,正以一串亮眼的“上新清单”,在绿意盎然的山野间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登山步道沿着山势蜿蜒向上通向山巅。何伟 摄
步道连山巅
村民同心换新颜
清晨的南清山间,青石板路上响起挑石工的脚步声。李阿姨刚放下肩头的担子,蓝胶靴上的泥点还没来得及擦。“这担砂石要铺在靠近观景台的最后一段,咬咬牙就到了。”她抹了把额头的汗,扁担上磨出的包浆见证着连日的辛劳。从8月步道动工至今,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山间上演——上百名本地村民组成挑石和施工队伍,有的铺设青石板,有的清理路边杂草,有的维护施工设施,用最实在的力气托举家乡的变化。
“以前村里路难走,守着好山好水也没人来。”李阿姨的话道出了南清村的过往。曾经,泥泞土路让农产品出山都成难题,村民们只能靠几亩薄田维生。转机始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推进,南清村锚定“文旅赋能”方向,从基础设施改造入手,将坑洼土路修成柏油大道,优化农房及环境风貌,如今又启动登山步道建设串联天鹅湖、三仙庙、三人石三大核心景点。
“现在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近两百元,既赚钱,又能亲手建设家乡,越干越有劲!”李阿姨说,自己不仅在步道工地务工,还在村里的农产品展销点有了摊位,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登顶后,天际一览无遗,还可俯瞰南清村美景。何伟 摄
村民的积极参与,让南清村的“上新”速度不断加快。如今沿着新修的步道上行,秋阳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粉紫、奶白的野花点缀其间,泉水叮咚声一路相伴。步行约一个半小时抵达三仙石观景平台,脚下是白墙黛瓦的村落,远处是层峦叠翠的浮山岭,云雾漫过山头时,整座山村宛如仙境。
“这步道修得值!以后游客来看到山上美景,会更舍不得走。”正在步道旁种植景观花的村民笑着说。
业态渐升级
山水风光变“钱景”
步道串起山水,业态激活乡村。如今的南清村,早已不是单一观景的目的地,研学、住宿、休闲等多元文旅项目正形成合力,让“云上南清”的吸引力持续升级。
步道沿着山间铺设,两侧皆是美景。何伟 摄
村中的研学基地主要功能已经具备,即将迎来首批学员。“我们打造的不是简单的课堂,而是要让孩子亲近自然、触摸传统。”项目负责人陈经理表示,基地的核心魅力在于“沉浸式体验”。2000人容量的教学区里,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已调试完毕;一旁的非遗手工坊内,古法木榨的油香与石磨的纹路,香皂DIY、植物拓印等互动项目,能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读懂传统和技艺的温度。
30亩实践区里,农耕田垄、蔬菜大棚与天鹅栖息地已划分整齐,孩子们在这里既能学习翻土播种的农耕技巧,也能近距离观察天鹅的生活习性。“吃住都不用愁,我们的配套设施能同时保障200人住宿、500人就餐。”陈经理补充道,基地也在规划建造科技体验馆,引入VR/AR设备为研学增添更多趣味。
山间的民宿群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古风雅筑与现代简约风格的民宿错落分布,未来游客可在此感受不同风情的居住体验。“游客能住下来,吃农家菜,买土特产,我们的收入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看着拔地而起的民宿,村民李伯算起了“增收账”,“峡谷漂流项目也正在施工,往后村里肯定会越来越热闹。”
村屋经过改造,成为迎客民宿。周梁 摄
从村民肩挑手扛铺就的登山步道,到集学玩乐于一体的研学基地,再到各具特色的民宿集群,南清村以“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让生态资源变成了发展资本。如今的“云上南清”,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让村民们从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变成了直接受益者。山巅的云雾依旧流转,但这座山村的未来,已在新铺的石板路上、新建的房屋间,变得愈发清晰明亮。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陈俊明 陈金娣
【作者】 邓建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