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18日报道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近日刊发题为《那条通往快乐的漫长蜿蜒之路——捷径可能快,但绕路和偶尔迷路或有意外收获》的文章,作者是莱斯利·谷。全文摘编如下:
从我家步行到父母家大概需要25分钟,路线再简单不过:从我家走到大路上,直走20分钟,然后左转穿过一个街区就到了。
但我发现还有几条路线,但需要更长时间。一条在老平房区拐来拐去,最后绕到我父母家;另一条要绕着我家兜一大圈,再回到大路上;第三条需要绕路,爬上一座遍布豪华公寓的小山坡,然后再下来。
这些非必要的迂回路线,让我发现一些有趣的景致:比如一段从(马来西亚)柔佛州引水的管道、一栋值得驻足欣赏的新建豪华公寓、一栋散发着神秘气息的荒废老宅,还有零星散布的绿地,绿地给城市风景带来一股清新气息,既是实实在在的,又有象征意义。
每当看到新事物,我心头都会涌起一丝兴奋,一种发现新事物的悸动。
这绝不是一种狂喜,而是一种发现特别之处或有趣之物的一点喜悦,很像观鸟者在林间瞥见珍稀鸟类的欣喜。平心而论,这些发现其实无足轻重,但那又何妨。
快乐的火花源于我在无比熟悉的街区,竟然仍能寻得些许冒险的乐趣。即便在平淡乏味的日常琐事里,我也要稍微打破一下常规,让生活多点刺激。现在,每周抽空去父母家时,只要能多花10分钟或15分钟,我就会琢磨:今天该去探索哪条路呢?
我想,这就是人们可能会称之为“绕远路”的乐趣所在。
在繁忙高效的新加坡,这让人耳目一新。在新加坡,我们通常追求最快最高效、最有成果的做事方式。我们想方设法找到最短的地铁或公交路线,力求耗时最短、换乘最少,或是掏出手机查询导航,看看能否抄近道穿过这个商场或那个住宅区来缩短步行距离。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选择一条要多花几分钟的绕远路线,似乎有违本能。但这么做,确实能有所收获。暂且不提“要享受过程而非只关注结果”的老套说法,慢步缓行的确亦有所得。
我想,厨师不辞辛劳地亲手研磨食材,或是木匠打磨自己的木器不用电动打磨机,都有这样的感受吧。当然,我最近不借助人工智能,自己制作演示文稿幻灯片也有这样的感受。
机器和人工智能或许能更快完成这些工作,甚至有时看上去毫不逊色。但多花点时间亲手而为,还是有些好处,即使看不见摸不着,但投入更多心力,倾注更多精魂。
或许没人会注意到其中的差别,但我们自己明白。当工作完成时,可以退后一步,带着十足的成就感对自己说:“这完完全全出自我手。”
亲自动手的过程也能让人对眼前的任务有更深入、更真切的理解。我常常因为坚持在外国城市使用纸质地图而被人嘲笑。我认为,研究地图与实际地标对照,能让我更清晰地把握方位与周边环境。
当然,导航比我有时不太靠谱的方向感强多了。但偶尔迷路是旅途中的一部分乐趣——它会让你绕路更多,有更多意外发现。更何况,这本身也是个学习过程,最终让我对当地有了更多了解。多年后,我仍能回忆起我去过某些城市的某个地方,以及当时是如何到达那里的。
研究表明,手写笔记更能激活大脑,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和记忆力。我猜想,当一个人绕点远路,有点迷路,然后通过回忆路线、观察周围地标、判断来时方向后重新回到正确路线——同时还能欣赏沿途不期而遇的景致时,大脑是不是也有类似活动。
即便这对记忆力或大脑的分析能力毫无益处,也总有所收获:那就是“绕远路”的乐趣。(编译/刘宗亚)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华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