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被朋友圈里一组照片彻底吸引了——不是九宫格风景照,也不是网红店打卡,而是一排打开的后备箱,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物件:手冲咖啡、复古玩具、手作饰品、 vintage 服装,背景是蓝天白云和一片绿地。配文是:“三个程序员改行卖咖啡,月入五万不是梦!”
这已经是我这周刷到的第五条关于“后备箱市集+自驾游”的内容了。好奇心驱使下,我决定亲自去探个究竟。
一、 什么是后备箱市集?它怎么突然就火了?
图片来源网络
简单来说,后备箱市集就是一群人以汽车后备箱为摊位,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移动市集。卖家打开自己的后备箱,摆上几把折叠椅,挂上一块别致的小招牌,一个微型店铺就诞生了。
这种形式在国外其实已经流行多年,但在国内,特别是结合周末短途自驾游,形成“边买边玩”的新模式,确实是今年才开始爆火的。
我去的那个市集位于城市近郊的一片露营地,开车大约一小时。刚到停车场,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几十辆颜色各异的私家车整齐排列,每辆车都敞开着后备箱,被主人装扮得个性十足。
有辆粉色的MINI Cooper,后备箱挂满了星星灯,卖的是手作香薰蜡烛;旁边一辆吉普牧马人,硬汉风格十足,卖的却是精致的手冲咖啡;还有辆大众甲壳虫,被改造成了迷你花店,鲜花从后备箱一直蔓延到车顶。
“工作日坐办公室,周末当摊主”,这似乎是不少参与者的真实写照。我跟一位卖手工皮具的小伙子聊了聊,他平时是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周末就开车带着他的皮具出来“练摊”。
“不是为了赚多少钱,就是喜欢这种氛围。”他一边打磨手中的皮夹,一边对我说,“在这里能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比宅在家里刷手机有意思多了。”
二、 为什么年轻人对这种新模式如此着迷?
图片来源网络
1. 对标准化购物体验的叛逆
在一切都变得越来越标准化的今天,连购物中心都长得越来越像。你在一家商场买的奶茶,和隔了三条街的另一家商场,味道不会有任何区别。这种标准化的体验安全、便捷,但也越来越无趣。
而后备箱市集恰恰相反,每个摊位都带着车主强烈的个人风格。你买的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与摊主的一次交流,一段故事。这种不确定性和独特性,正好击中了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
2. 社交恐惧症的治愈所
有意思的是,这种看似开放的市集,实际上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提供了一种舒适的社交方式。你不必像在传统商场里那样,被销售人员紧紧跟随;也不必像在菜市场那样,需要大声讨价还价。
在这里,你可以轻松地走近一个后备箱,看看商品,如果感兴趣就和摊主聊几句,不感兴趣就点点头离开,双方都不会感到尴尬。这种“可进可退”的社交距离,让很多人感到舒适。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几乎每个摊位前都放着几把折叠椅,摊主会热情地邀请顾客“坐会儿”。不少人和摊主聊着聊着,就从顾客变成了朋友,互相加微信,约着下次市集再见。
3. 对“附近”的重新发现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人对所在城市的认知实际上非常有限。我们每天重复着家到公司的两点一线,对城市的其他部分知之甚少。
后备箱市集常常选择在城市的非传统商业区举办——郊野公园、废弃工厂、河岸边、露营地。这促使参与者为了一个市集,开车去到平时根本不会去的地方,重新发现了城市的多样性。
“我在这城市生活了十年,第一次知道还有这么美的地方。”一位带着孩子来逛市集的妈妈对我说。她手上的地图APP里,收藏了今天新发现的三个“宝藏地点”。
4. 低成本的创业试水
对很多有创业想法但不敢轻易辞职的年轻人来说,后备箱市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试水平台。与开一家实体店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投入不同,后备箱创业的成本要低得多。
“我这套设备加起来不到一万块,”一位卖咖啡的摊主告诉我,“主要是探探市场反应,如果效果好的话,考虑未来开一家真正的咖啡馆。”
这种低风险的试错方式,让很多有创意但缺乏资本的年轻人得以迈出第一步。
图片来源网络
三、 从消费到体验:“边买边玩”如何重新定义周末游
传统的周末游,无非是景点打卡、商场购物、餐厅吃饭,模式固定且常常人满为患。很多人周末出去玩一趟,周一上班反而更累了,因为“赶场子”太辛苦。
“后备箱市集+自驾游”的模式,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它把“去哪里”这个最让人头疼的问题简单化了。你不用再纠结是去A公园还是B商场,市集本身就是目的地。开车到达后,你可以悠闲地逛逛市集,喝杯咖啡,听听现场音乐,和孩子一起参加手作活动,在草坪上晒晒太阳。
其次,它打破了“消费”和“休闲”的界限。在市集上,你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参与者。你可以观看手工艺人的制作过程,可以聆听独立音乐人的现场演唱,可以和宠物互动,可以品尝到平时在商场里买不到的特色食品。
我遇到一对年轻夫妻,他们带着三岁的儿子,在市集上待了一整天。“要是以前,带孩子逛街超不过两小时就得闹着回家。但这里,他在草坪上跑得很开心,我们还一起做了陶艺。”妻子笑着说,“这才是理想的周末。”
四、 火爆背后的隐忧:这种模式能持续吗?
任何新生事物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后备箱市集也不例外。
1. 同质化风险
随着参与者的增多,商品的同质化开始显现。我在同一个市集上看到了三家卖手作饰品、两家卖咖啡、四家卖复古玩具的摊位。虽然各有特色,但对消费者来说,差异并不明显。
如何保持创新,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是后备箱市集能否持续吸引人的关键。
2. 管理和规范问题
由于流动性强,后备箱市集在食品安全、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监管盲区。我注意到,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个人二维码完成,缺乏正规票据。如果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维权会比较困难。
3. 对场地依赖度高
好的场地是后备箱市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既要有足够的停车空间,又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最好还能离市区不太远。这样的场地在城市中并不好找,且随着市集的火爆,场地租金也有水涨船高的趋势。
五、 如何玩转后备箱市集?给新手的小贴士
如果你也对这种新鲜的周末玩法感兴趣,这里有几个小建议:
对逛市集的人:
- 提前关注本地的后备箱市集信息,很多都有专门的微信公众号或小红书账号发布活动;
- 最好打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因为热门市集通常停车位紧张;
- 带上现金,虽然大部分摊位支持移动支付,但偶尔会遇到信号不好的情况;
- 穿舒适的鞋子,市集通常在户外,需要走不少路;
- 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和摊主聊天,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故事。
对想当摊主的人:
- 先从兼职开始,利用周末时间试水,不要一下子投入太多;
- 找到自己的特色,不要盲目跟风,卖你真正了解和喜欢的东西;
- 用心布置你的后备箱,一个有特色的“店面”能吸引更多顾客;
- 准备好零钱和充电宝,保持手机电量充足;
- 别光顾着卖货,多和顾客交流,建立联系比单纯交易更重要。
六、 不仅仅是市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
说到底,后备箱市集的爆火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现象的更新,更折射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变革。
在经历了疫情之后,很多人开始反思生活的意义。无休止的加班、机械的两点一线、被算法控制的生活......年轻人开始渴望更真实的人际连接、更自由的工作方式、更有温度的生活体验。
后备箱市集恰恰满足了这些需求:它打破了工作与休闲的界限,提供了更灵活的“轻创业”模式;它创造了陌生人之间自然交流的场域,缓解了都市人的孤独感;它将消费重新嵌入具体的生活场景,让购物不再是单纯的钱货交易。
“我不确定会做多久,但至少现在,它让我感到自己在生活,而不只是生存。”那位卖皮具的产品经理对我说出这句话时,眼睛里闪着光。
这句话也许道破了后备箱市集爆火的真正原因——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年轻人渴望的已不仅仅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背后的故事、与人的连接,以及那种“生活在当下”的真实感。
车轮上的小店,草坪上的派对,这种“边买边玩”的新模式,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的周末,也重新定义着我们与城市、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
下个周末,不如也打开你的后备箱,或者去逛逛别人的,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