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东大洋码头,慢享蓝调时光;去栈桥海边,与振翅的海鸥来一场偶遇;漫步台东夜市,沉醉于啤酒交易指数的升降……这些鲜活跃动的场景,正是青岛铺展“全域全季全时”文旅新蓝图的生动注脚。
“全域全季全时”,既是物理时空的延展,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跃升。“全域”旨在打破区域边界,将整座城市作为完整的有机体统一规划运营,推动“点上盆景”连为“面上风景”;“全季”着力突破气候与节气的天然制约,以创新供给化解旅游淡旺季矛盾;“全时”则致力于填补昼夜、工作日与周末的体验“空窗期”,激发24小时不间断的消费潜能。对青岛而言,构建这一新格局,既是顺应文旅消费从“看景”到“入景”的时代选择,也是破解“冬冷夏热”结构性难题的关键一招,更是实现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战略跃升的核心路径。
强化“全域统筹”,构建文旅发展新生态。当前,文旅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游客需求已从浅层观光转向深度体验,传统的单打独斗模式难以为继,协同发展势在必行。青岛通过组建海洋旅游联合运营体,整合63家航商资源,创新实现了“航线一张网、码头一张图、旅游一张票”的运营模式,破解了过去海上旅游“小散乱”的发展困境,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海上看青岛”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7万人次,今年游客接待量已超400万人次,资源整合的强大效能充分显现。这一成功实践揭示:唯有“攥指成拳”,坚持整体规划、串珠成链,构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与复合型体验经济,才能凝聚发展合力,行稳致远。未来,应推动海上旅游这一成功经验向陆域延伸,构建“快进慢游”的交通网络,打造海陆联动产品体系,建立全域统一服务标准,让游客从“来看海”转变为“留下来、融进来”。
发力“全季运营”,创新文旅供给新模式。作为北方滨海城市,青岛旅游业面临着“冬冷夏热”的共性难题。破题之道在于深耕本土禀赋,善用季节特点,推出更加丰富、独特的文旅服务。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比如,融合冬季海鸥、温泉、冰雪、民宿等特色元素,青岛推出了“山海冬韵·鸥遇青岛”系列活动,将生态优势成功转化为独特的消费场景,数万只越冬海鸥与游人和谐共舞的盛景,有效激活了传统淡季市场。另一方面,更需敏锐把握情绪经济新浪潮。《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三成年轻人愿为情绪价值买单,“打卡种草”“宝藏消费”等新形态方兴未艾。如,西安“怪兽解压站”对现代人焦虑的精准抚慰,郑州借力LABUBU潮玩IP撬动的情感经济蓝海,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借鉴。青岛应乘势而上,进一步拓展啤酒节“微醺情绪实验室”、里院喜剧节等多元复合场景,提供更多适配当下年轻人精神需求的体验,将青岛打造为一个充满无限想象、时刻酝酿惊喜的魅力之城。
聚焦“全时赋能”,延伸文旅价值链。青岛拥有啤酒、电影、工业遗存等独特城市IP,为文旅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以青岛啤酒博物馆推出的沉浸式演绎夜游《金色奇妙夜》为例,它通过“啤酒+文旅+科技”的融合,运用5G、AR、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将厚重的工业遗产化为奇幻剧场,让游客在夜色中跟随酿酒师精灵开启探索之旅。这种“现实+虚拟”的双重赋能,将日均接待时间有效延长至夜间十点,成功实现了“白+黑”全天候运营模式。要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需以“夜色青岛”为统一主题,着力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夜经济体系:推动台东步行街、李沧夜市等向高品质潮流秀场转型;延长文博场馆夜间开放时间,丰富夜间演艺产品供给。核心在于通过持续的场景创新与业态融合,构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消费生态,让游客心甘情愿“慢下来、乐起来”。同时,必须配套完善夜间交通、照明、安全等保障措施,为夜间经济的繁荣提供坚实支撑。
立足“服务升级”,夯实文旅发展根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也最终要落脚在人的体验上。要加快推进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借助AI智能推荐与实时监测,推动“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的根本性转变;要完善文旅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快速响应的投诉处理体系。比如,扩大“放心码”的应用场景,通过“软约束”与“硬监管”相结合,营造“消费放心、游玩舒心”的优质环境;要持续优化夜间照明、旅游厕所、休憩设施等“城市家具”,在多语种服务、无障碍设施等细微处彰显人文关怀,精心打造“主客共享”的城市生活空间,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诚意与温度。
从一片海的壮阔到一座城的精彩,从一季的繁花似锦到四季的各有千秋,期待青岛文旅以“全域全季全时”的崭新叙事,描绘一幅全域皆可游、四季皆动人、昼夜皆精彩的画卷。(观海新闻评论员)
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